在英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給了文很大的沖擊,遇見文是在牛津大學,一個文弱清秀的女孩子,她眼里的“留學觀”讓我很受啟發(fā),希望對同學們也是。
初次出國
“如果我的生活只是想要一個北京戶口,一份體面的工作,那我根本不必出來留學。因為這些我都可以獲得。”她說。
今年22歲的文,父母均在銀行工作,談不上大富但中產綽綽有余。
文自小在南方城市長大,父母工作調到北京,她也終于考上北京的大學,和父母在一起。
家庭給她的,不是物質,更多是自主觀念,讓她一直按自己的想法去調整人生的方向。
轉折點發(fā)生在學校和英國一所大學的交換項目,父母一直鼓勵她“有機會就多出國去看看”,于是,21歲的她,一個人來到了英國,參加為期4個月的交換學習。
那是成年后的她第一次真正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因為一個人在國外。
“假如有一天飯后和同學一起走回宿舍,我突然說夜色很好,我想一個人走走,同學們肯定覺得很詫異,要么就會覺得我有什么事瞞著她們。如果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很多次,我就會被認為不合群。但是,在國外,我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我很享受一個人的清靜和思考,我可以有很多時間留給自己。”文這么說。
在英國的4個月,她從從前那個熟悉以久的生活圈子抽身出來,回頭看自己;而英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給了她很大的沖擊。她覺得很自在,因為可以“做自己”。而對接下來的人生之路,她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英國體驗
“其實英國之行給我開了扇窗戶,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力,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她說。這個信心不僅僅獨立在國外生活的能力,而是在學業(yè)上。
自小學外語的她,小學3年級就被送往外語學校讀書,大學也學的是文學翻譯專業(yè),英語對她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她也從來沒覺得有多難。
也因為習慣和按步就班,她也沒想過要去學點其它的。
英國交換學習她修的是傳媒專業(yè),第一次作業(yè)是2000字的essay,老師給了她69分(英國的essay通常是50分及格,60分中等,70分優(yōu)秀)。
她自己也相當吃驚,因為她并非傳媒專業(yè)學生。她第一次認識到,原來自己可以憑借英文這個工具,拓展很多的領域。老師的高分認可,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潛力。
和文同期出國交換的有好多同學,有趣的是,回國后每個人的想法都變了。
有的決定再也不出國了,在國內考研。有的決定不繼續(xù)讀了,去工作。有的則堅決選擇了出國,文是后者。
“你知道國內的大學生是很壓抑的,讀書就是為了工作和就業(yè),從一開始就被功利化了。而社會競爭又那么大,所以迷茫的人很多。”
文走了出來,她想走出那個固定的路:讀書,就業(yè),買房,成家。
“其實讀書哪里都一樣,不都是讀書,啃書本嗎?網絡這么發(fā)達,足不出戶也可以接受好的教育。但是,經歷就不一樣了,在英國讀書,我不準備天天啃書本,我要多看看這個國家。”
她把大學選在了倫敦,因為這里有足夠的機會可以讓她好好的“看看這個國家”。
仍在路上
“你讀完之后會回國嗎?” 我問她,畢竟國內或亞洲的就業(yè)機會會多許多。
“我不想這么早把自己綁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我還小,畢業(yè)后我想多在外面看看。也許會在英國呆一呆,也許去美國,或者其他國家。我現(xiàn)在還不想考慮那么多現(xiàn)實的問題,如果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一份好的工作和收入,那我根本不必出國。”她笑著說。
一個比我整整小一代的青年人,她眼里的“留學觀”是如此的多樣,不同,和有深度,讓我頗有感觸,我們整整聊了3個小時,意仍未盡。
我曾經問過我大學一位教歐美影視文化的老師,為什么她可以這么多年過的有點和別人不一樣,不功利,但求豐富自我人生。而且雖然經歷諸多波折,依然不改姿態(tài)往下走。她說,“也許是學習歐美文學的緣故,西方文化中的self(自我)對我影響很大。”
我不知道文是否是因為“self (自我)” 的影響,年紀輕輕就開始了一段塑造自我,追逐自我的過程。但希望,有很多這樣的“文”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