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的浪潮與世界教育國際化,以前幾乎沒有人對這個話題進行過討論,即使有,也特別學術。
我參觀過很多國外的大學,自己也有一些研究和體會,所以,想總結一下歷史上教育的產業(yè)化和國際化的過程,也許給一些學者、從業(yè)人員以及家長提供一些信息。
討論這個問題,需要先看看現代大學的發(fā)展。
最早的現代大學起源于歐洲,是從行會發(fā)展起來的,柏林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都是最早一批大學。
從11世紀以來,在歐洲和英國逐漸發(fā)展起來。
在工業(yè)革命之前,主要研究宗教、哲學、藝術等學科,最早期的留學生是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交流和交換。
在工業(yè)革命后,大學加強了實用型的學科的研究,并且開始有強調應用的趨勢。
當英國建立北美殖民地,由于北美殖民地在語言和文化上有很大的相似度,當哈佛大學等在北美殖民地成立后,產生了留學生的第二股浪潮,即美國留學生去英國和歐洲去讀書。
美國早期大學的校長很多都畢業(yè)于英國或者歐洲的著名大學。美國的大學批判性地借鑒了英國和歐洲大學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教育體系,即本科的通識教育和研究生的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模式。
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西方發(fā)達國家對全世界實行殖民統(tǒng)治,使得欠發(fā)達國家的富裕人群羨慕西方的語言、文化和教育方式,而西方發(fā)達國家希望控制殖民地的思想和文化,于是產生了第三次留學生的浪潮。這股浪潮到現在還沒有結束。
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當然隨著東方的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發(fā)展,西方國家迫切了解東方,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和印度學習,尤其是中國,不僅學習語言,也學習學位課程,這就產生了第四次留學的浪潮。這股浪潮才剛剛開始。
當然,我留意到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MOOC的興起,第五股留學浪潮正在醞釀之中。
我們現在重點看一下和我們關系最緊密的第三股浪潮。
首先,我們看一下第三股浪潮后期都催生了哪些機構。
因為出國留學,需要考托福等外語類考試,直接推動了語言培訓機構的成立和發(fā)展。
國際學生來到英美等國家讀書,首先仍然需要語言輔導,所以,產生了以學術英語教學起家的教育集團,包括ELS.ELS成立于50多年前,最早和美國大學合作為國際學生提供語言準備課程,現在已經發(fā)展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約600多所大學合作。
除了語言培訓,國際學生來到這些國家,發(fā)現自己的教育和這里的教育差別很大,尤其是學習方法、工具的使用、基礎課程的準備方面,所以,催生了幾個教育集團以及推動了一些教育集團的發(fā)展,這其中包括:
學習集團,成立于1994年,不僅為國際學生提供語言培訓,也提供預科和國際中學課程。
預科課程并不是語言培訓,而是協(xié)助學生完成學術方面的準備。
學習集團雖然成立于英國,但最早在澳大利亞迅速增長,尤其是早期和著名的悉尼大學、西澳大學和蒙納士大學合作,提供預科課程,完成預科課程且達到大學預先設定的標準的學生可保證進入大一學習。
現在學習集團的業(yè)務擴展到英國,美國。學習集團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從事招生活動的機構。
納維集團,成立澳大利亞,最早除了提供語言培訓課程之外,和澳大利亞的一些中等偏上的大學合作,提供學術快捷課程,即國際學生在國內完成高中后,進入到快捷課程,通過小班教學和強化英語,只需要8到12個月的學習,就可以轉到大學的大二學習。
因為這種方式快捷,節(jié)省了大量費用,得到很多國際學生的青睞。納維集團迅速成長,現在已在澳大利亞上市,并且將這種模式發(fā)展到了英國、美國以及加拿大。在加拿大復制的最為成功。
INTO集團,該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學習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該集團成立于2005年,成長迅速,現在已經為美國、英國、中國的一些著名大學提供語言和預科課程。
開普蘭教育,即KAPLAN教育集團, 成為于1938年,2012年收入在22億美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培訓公司,其下屬的開普蘭高等教育借助第三股留學浪潮迅速成長,目前除了提供語言培訓外,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大學提供預科類課程,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方面實力很強。
除了以上大型教育集團外,國際學生的流動催生了一個非常大的產業(yè),不僅大學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各種培訓機構、私立大學等如雨后春筍一樣成長起來。
從學習集團1994年成立到現在整整有20年的時間,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西方大學里面有了越來越多的東方面孔,中國的大學也有了越多越多老外的身影。
目前,每年有2千多萬的學生在國家之間流動,其形勢包括游學、交流和交換以及學習語言和學位課程等。
可以說,這樣的流動使得國家和國家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更加相互了解,促進了世界和平,但在教育越來越國際化的情況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就是過度產業(yè)化和商業(yè)化。
不僅最早產業(yè)化的澳大利亞和英國有這樣的問題,美國和加拿大也開始有這種的問題。
很多大學為了招到國際學生,降低入學標準,采取來者不拒的態(tài)度,使得教育的標準降低。
同時,一些機構和商人專門為某種有投機心理的學生提供以例如移民為目的的課程,例如2009年,澳大利亞移民政策調整之前,一些提供例如廚師類課程的私立院校迅速膨脹,結果移民政策一調,一些學校破產,損傷了學生利益。
第二就是過度國際化。
一般來說,國際學生的比例不能超過20%,但實際上一些學校,例如近幾年美國寄宿中學需求旺盛,但招國際學生的寄宿中學只有三百多所,造成一些普通的寄宿中學中國學生達到50%。加拿大也有一些碩士項目幾乎都是中國學生。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學生形成自己的團體,很難融入到當地的文化。
第三就是質量控制不夠,尤其在中外合作辦學和國內預科項目上。
國外有相對嚴重的質量控制體系,所以怎么搞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在國內就不一樣了,一些合作辦學和預科項目粗制濫造,尤其在師資方面。
如果請真正的外國師資,費用就很高,所以,請不起,即使請,也是那些沒有教學經驗的外國人充數。另外,還有就是國內對學生的考試和質量評估不嚴。
以上的問題可能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甚至永遠都沒有辦法,但對于想留學的學生和家長來說,應該清楚了解這些問題,以方便我們做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