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升級
日前15名涉嫌“聘請槍手持偽造護照代考”的中國公民(留學生)于5月28日被美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地區(qū)聯(lián)邦大陪審團裁定犯有“合謀、偽造外國護照、郵件詐騙和電信詐騙”等35項罪名,其中匯款以及郵件欺詐罪最高可能被判處20年徒刑和25萬美元罰款。美國司法部于當日聲明公布了12名被告人(7男5女)的姓名,但沒有公開其余已經(jīng)逃回中國的3名被告?zhèn)€人信息。

依照美國司法部公開的文件,在被指控的嫌犯中,最小的只有19歲,最大也不過24歲,其中有6人被明確指出曾預先支付6000美元(約為人民幣37000元)找人替考。另外五名被控嫌犯則是替考者。其中一位24歲被告童寒(音譯)曾飛到加州為一人替考SAT。另外四名被告則是涉嫌幫助制造假護照而被捕。文件指出,作弊考生事先購買到偽造的中國護照,騙過考場管理人員,使考試機構(gòu)錯誤認為替考者就是考生。 這些作弊考生通過聊天軟件傳遞用于偽造護照的個人信息、槍手照片等,偽造護照者而后通過郵寄或快遞方式把假護照從中國寄到美國的作弊考生手中。這些欺詐主要發(fā)生于2011年至2015年,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學生因為作弊而獲得美國大學的入學資格,從而非法得到美國F1學生簽證。因此更多調(diào)查仍在繼續(xù)。

目前全球各界都在密切關(guān)注這一事件的發(fā)展,美國多家主流媒體也大篇幅的對事件進行了報道,由美國司法部的態(tài)度來看,這次事件已經(jīng)從校園事件上升到了國際事件。 一時間各種言論,眾說紛紜,有人為這些孩子扼腕嘆息,畢竟能去替考的孩子本身就是學霸考神級人物,本來擁有大好前程,結(jié)果卻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人在質(zhì)疑那些留學生的父母在付了高昂的學費后,還得為孩子付代考費,這樣的留學最后換來的是什么?也有人慨嘆于美國對于誠信的看重程度,畢竟誰都不會想到代考能與犯罪劃上等號,畢竟在中國,大多數(shù)會被劃分到道德范疇內(nèi)。

如果罪名成立,這些孩子將面臨最多20年的鐵窗生涯,20年啊,一個人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這種懲罰已經(jīng)接近于美國對于殺人犯的重刑了!
為什么這次的事件的判刑會這么重?
老查認為,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利用刑事手段來打擊目前風行留學生間的造假代考風潮,中國留學生及家長應引以為鑒。
1.首先,美國之所以這么些年還能在世界各國遙遙領(lǐng)先,其對于社會規(guī)則和法律的尊重、誠信是支撐這個國家可以不斷發(fā)展下去的基石,造假在美國人看來,并不只是學術(shù)腐敗,學術(shù)詐騙這么簡單,就像David J. Hickton, 美國政府賓州西區(qū)公訴人, 接受采訪時說到:“If they are in fact notsupposed to be students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because theiradmission was fraudulently obtained, then their visa has beenfraudulently obtained as well”(如果他們的學生身份是有欺詐得來的, 他們學生簽證也是一種欺詐)。而美國國土安全局發(fā)言人的評價也說明了美國對于這次事件的定性:“此行為不但是對美國大學的欺瞞,更是對美國移民司法體系的詐騙。”,針對這次事件,美國肯定是要著重處理的,這次事件的被告可能不會有從輕的現(xiàn)象了。 而針對那三名逃回中國的學生, 美國政府也已經(jīng)向中國政府提出配合調(diào)查的請求。在講求公平競爭原則的美國人看來,考試中作假等同于剝奪他人平等受教育的權(quán)利,是對其核心價值的挑釁。
2.其次,美國實行的是判例法系,遵循先例原則,與我國的成文法系有著顯著的不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quán)是很大的,他們的法律更像是一本本的案宗,所以律師才那么重要,陪審團的意見才那么重要。在美國的歷史上,是沒有類似于代考的同類案件可參考的,因此美國此次很有可能是將這個事件作為一個典型,為將來的案件立法,同時作為未來同類案件量刑的一個標準。
判例法
判例法由具有約束力的各法庭判決組成。由于根據(jù)法庭判決所建立起來的法律規(guī)則通常只是隱含于該判決之中,所以判例法有時又被稱為"不成文法"。因此,法庭判決不僅解決業(yè)已發(fā)生的爭端,而且被作為先例,對以后發(fā)生的所有同類案件具有法律效力。這一效力來自于遵循先例原則,其基本精神是:同類案件相同對待。
根據(jù)美國法律規(guī)定,郵政及電信欺詐罪最高可判20年監(jiān)禁,并處25萬美元罰金;偽造外國護照罪最高可判10年監(jiān)禁,并處25萬美元罰金;合謀罪最高可判5年監(jiān)禁,并處25萬美元罰金。根據(jù)《聯(lián)邦量刑指南》,實際刑期將取決于每名被告的犯罪程度和此前的犯罪記錄。此時,先例可以作為解釋法律和進行辯護的工具。在法律已經(jīng)確定的范圍內(nèi),被告人可以將自己可能判處的刑罰與自己過去判過的類似案件、其他州類似案件、本州類似案件、與其他州更重或更輕案件、本州更重或更輕案件等7類情況進行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的比較,從而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辯護。由于此類案件沒有先例,也就帶來了更大程度的爭議點,對于這些孩子以及家長來說,目前可以做的是盡可能得與律師溝通,爭取在量刑上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