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來說說商學院吧。我學的Finance 和 Corporate Reporting & Analysis (Accounting下偏金融的分支),還有一個Math Minor。
概況
CSOM全名Carroll School of Management,2014在商業(yè)周刊(Business Week)的排名中本科商院名列第四。最熱門的兩大專業(yè)是金融和會計,其次是市場營銷、信息系統(tǒng)(Information System),后面不一一列舉了。我們2015屆約450人,2016屆開始約有600人。
課程設置
除了全校必修的Core Curriculum, 商學院另外需要學包括倫理、經(jīng)濟、統(tǒng)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商科數(shù)學、企業(yè)行為學、商業(yè)法、運營管理、基礎金融、市場營銷、策略管理。一共15門課,涵蓋了商科的各個領域的入門課程。由于學校+學院的必修課非常多,每個Concentration只要再上4-6門課(包含必修和選修)既可。
每門課必有project和presentation。又由于學校all white(幾乎都是白人),所以不出意外都會和幾個白人分在一組。這些projects其實麻煩得很,組員一般要一起討論至少2-3次才能做出成果。但如果幸運地分到了一組豬一樣的隊友,也不用組員會議了,一個人做累一點,但至少成果有保障。
建議:1. 和認識的人結伴上課 2. 組里得有靠譜的美國人 3. 作業(yè)布置后就和組員商量好每一個階段的deadline(雖然有時完全不管用) 4. 及時和教授反饋 5. 接受自己會是付出最多的那個人的事實 6. 如果組員都靠不住,只能讓自己更強大。
班級大小
每節(jié)課人數(shù)在30-60人,只有更小的10+人的課,沒有大班。教授一定會認識你,所以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話,以后教授得知任何的就業(yè)機會都會優(yōu)先推薦你。(我的非校招工作就是這么來滴)
建議:盡量坐第一排,原因有三:1)自己集中注意力 2)跟教授混臉熟 3) 第一排坐的都是認真學習的同學,如果需要做project你們就自然而然組成一組啦!我曾經(jīng)有一門課,坐第一排的五個人抱了團,我們叫First Row Consulting。(一般和優(yōu)秀的同學做project成果都是可以放進Hall of Fame里的)
TechTrek
BC的好課好教授太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TechTrek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門課,姑且稱它為“科技之路”。每年春季可以上,需要申請,最終錄取24個學生。之所以在春季,是因為3月的春假整個班會去加州硅谷實地考察。所以在去加州的前半個學期里,每個學生負責要考察的24個公司其中一個,對其做深入的研究。比如我當時負責了TCV (投資了諸如Netflix的),我的職責包括布置十多篇關于TCV的閱讀給其他學生,進行半個小時的演講,并接受同學們各方面的提問。目標是:比公司的高層了解得更多(當然只是一個目標)。
春假期間全體飛到加州,到每個公司內(nèi)部考察、向高管提問。公司包括三大類:BlueChips, Startups,VCPE。 2013年我們考察的公司有:Apple, Google, Facebook, Cisco, VMWare, Equinix, LeapMotion, OneKingsLane, Zynga, Sequoia Capital, Highland Capital 等等,多是大名鼎鼎的公司。BC是唯一一個可以進入蘋果總部的本科學校,我們的校友Phil Schiller(CMO,蘋果二把手)當時為了見我們飛機一落地就來見我們,兩個小時后又飛走了。我會說我們吃午飯的時候Tim Cook就坐在我后面那桌嘛!紅杉資本也有兩個校友,三十歲出頭就是合伙人,犀利的見解獨到的眼光讓人折服。
因為TechTrek讓我對科技充滿愛。當時記了滿滿兩本筆記,其中有些智慧應會收益終身,如今我也經(jīng)常會拿出來翻一翻。TechTrek的存在基于校友的網(wǎng)絡,我希望自己以后在硅谷也能作為校友接待學生,把我們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
校友&就業(yè)
商學院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校友。我們的校友只能用“一心一意為BC”來形容。學校隔三差五會請在商業(yè)領域有成就的校友回學校,這個時候不抓緊network的都是傻瓜!我大二在一家風投(Highland Capital)實習,當時的上海辦公室從來沒有收過實習生,我能得到如此可貴的機會全在于一位知名的美國辦公室的校友/合伙人為我投了簡歷。當然校友能為我投簡歷也是因為我的教授強力推薦了我。再想到這位校友曾經(jīng)對我們說:I love Highland, but I love BC more. 大家對BC都是真愛,鑒定完畢。
就業(yè)方面,會計項目是全美本科排名第一,就業(yè)杠杠的,美國四大的東部辦公室遍地是BC的人!記得每次去on-site interviews,來為我們講幾句話的Partners/Directors里總有BC的人。只要成績過關,有一定溝通能力,再努力一下,工作會有的。
金融這邊,每年有10%+都去Banking(2015屆我們學院446個人,約50人都會全職去投資銀行業(yè)務)。BC是Citi花旗、DB德意志銀行、Barclays巴克萊,UBS瑞銀,Jefferies杰富瑞,Normura野村等等(就還有很多)的Target School,所以每年公司都會來進行校招。我們也是GS高盛、MS摩根史坦利的Semi Target,非校招但是有每年都有一定人可以進入最終輪面試。目前只有JPM摩根大通和BAML美銀美林還沒有名額,但我們BC那么棒,也不遠了對吧!(Btw, Consulting不是BC的強項,每年只有個別去BCG McKinsey)
Core和反思
前面也提到了Core Curriculum。Core是所有學生(不分學院)都要上的課程,一共15節(jié)課,其中包括一年神學、一年哲學、一年歷史。哲學神學,以讀書為主,讀的從來不是教科書。哲學課讀的是哲學家們的著作,神學嘛……我上的是Biblical Heritage(圣經(jīng)遺產(chǎn)/圣經(jīng)傳承),讀的主要內(nèi)容是圣經(jīng),教授會從文學和歷史等方面解析每個章節(jié)與整本圣經(jīng)乃至人類文明的意義。這些課對于我來說,很少一部分是我學了哪些理論讀了多少書,更重要的在于讓我改變看世界的角度、讓我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石、讓我更自如地在美國活得“和而不同”。
商學院的課是圍繞Core展開的。BC的motto是Ever to Excel,學校希望我們能成為Men and women for others. 如果說文理學院的學生都在象牙塔讀著圣賢書,商學院的學生就是直接與金錢打交道。雖是學了神學哲學,但可不能栽了跟頭,只在乎利益得失。于是商學院的教授們都喜歡讓我們在學期結束上交Reflection,題目一致:你以前做了什么?你現(xiàn)在是怎樣的人?你以后最遠大的目標是什么?
不得不說每次這樣的reflection作業(yè)一布置下來,我都很郁結。臨近期末大家都被學業(yè)壓得透不過起來,還有這樣無關痛癢的reflection要完成(且都需要先讀reading或者看Ted Talk等視頻)。但每次提起筆來,過去20年的點滴都躍然紙上,確實萬語千言不知從何說起。我的努力、我的懈怠、我的失落、我的夢想,似乎一切過去做的都塑造了現(xiàn)在的我,而我現(xiàn)在所未知奮斗的每一件小事都讓我離我的目標更近一點。
謝謝BC讓我成長、讓我看見未來的方向,謝謝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一直陪伴我、鼓勵我勇敢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