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點兒價值的東西,它的最可怕的敵人,并非不好的東西,一連惡習也有它的價值,而是它本身的習慣性。心靈的致命的仇敵,乃是時間的腐蝕。”這篇文章讀后會忍不住想到曾經(jīng)在《約翰克利斯朵夫》讀到的這句話。最終還是會回到“認識你自己”這個原點上。一個人決不能回到過去,只有繼續(xù)向前。
暑假剛回國,隨手刷了刷朋友圈,就看見一位同學穿著嚴肅的西裝,正襟危坐地坐在上海CBD某大型企業(yè)的辦公室里自拍,配著愁容滿面的哭臉: “又要開始實習了”。另一位同學坐在人擠人的大學教室里,拍了一張滿眼都是英文講義的課桌:“ 暑校什么時候才是個頭” 。其實這才final結(jié)束沒幾天,時差都還沒有倒過來,門口的大排檔都還沒來得及去,我的這些個留美同學已經(jīng)積極地開始了簡歷建設(shè)工程,踴躍地在假期里播撒著自己智慧的種子,一路走向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嫁給高富帥,登上人生巔峰的光明大道。
偏偏這時候,我在朋友圈的一片“正能量”里找到了一個奇葩。 我的這位商學院摯友,練了八塊腹肌扎著不羈的小辮,一向與商學院西裝革履格格不入的摯友,發(fā)了一組朋友圈:一張照片里他抱著一束鮮花笑的像個明媚的少女;一張照片里他捧著一杯拉花的咖啡一臉的得瑟,最后一張照片里他拿著一口鍋,里面是他自己做的pasta。 突然我就樂了。
“ 你這是改走家庭婦男路線了么?”
“我去打工了啊,順手學了扎花,做咖啡和簡餐。”
“難道不需要賺學分,拿實習offer么?”
上大學之前,王女士帶我去了一個飯局。飯局上大都是王女士那些個孩子即將出國上大學的朋友。吃飯閑聊,難免提到孩子選專業(yè)的事,真是操碎了一桌家長的心。就像萬千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家長一樣,考慮到未來的就業(yè)問題,都爭先恐后地為孩子選報商科和工程專業(yè)。這期間我的一位同齡朋友發(fā)話說要學理療以后當隊醫(yī),還被眾多家長猛批一頓,指責沒有為自己的前途考慮。后來上了大學之后偶然和這位朋友聊天后才得知,她終于還是沒有顧忌父母的反對,執(zhí)著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yè),成為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這個專業(yè)里為數(shù)不多的女生。我又樂了。
“ 真是會挑冷門專業(yè)不走尋常路啊你 ”
“ 找到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的專業(yè)才能好好的享受大學生活啊”
“ 難道不需要考慮一下專業(yè)前景和父母的意愿么?”
然而,這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 “ 難道” 。
誠然韓劇就是比奧斯卡獲獎電影看起來爽快,西紅柿炒雞蛋就是比法國上好的鵝肝要下飯,校園言情小說就是比薩克雷的《名利場》要通俗易懂,伏特加加橙汁就是比margarita受眾性強。 但并不是所有大家的習慣,或者說大家認為正確,認為好的東西原封不動地放在你身上就會完全適合,相反甚至可能會毀了你從一塊普通牛肉變成一塊上等神戶牛肉的潛力和機會。
其實跟著大牛扎堆學工科商科真的適合自己么?其實暑假一定要拿高大上的實習,上賺學分的暑校而對自己想要追尋自由和興趣的心不管不顧么?有時候墨守成規(guī)的確帶來了一份安心和安穩(wěn),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能和自己更大的潛能失之交臂。
在這里并不是,也不想要刻意批判隨波逐流的劣性,畢竟走前人走過的路有時候的確省時省力且從不缺少前車之鑒。但是既然選擇了打包國內(nèi)十幾年的生活來到大洋彼岸,是不是應(yīng)該跳脫出原來的習慣和思維定勢,在新環(huán)境里做一些新的嘗試呢?
上學期我選修了一節(jié)有discussion的課。課上最常見到的場景就是美國學生毫無顧忌地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選擇坐在一旁靜靜地當聆聽者。在這堂課的每一場筆試考試中中國學生都能拿到驚人的高分,但他們總在學期快結(jié)束的時候抱怨自己的participation分數(shù)拉低了這一整門課的grade。
可是為什么不參與到課堂討論里積極地提高自己的participation呢? “ 我不擅于在眾人面前講話” “ 該懂得知識我都懂了不就行了” “ 我從小就不喜歡發(fā)言” 。歸根結(jié)底,還是我們十多年來在國內(nèi)養(yǎng)成的老習慣帶來的影響: 老師在臺上講,我們在下面聽,被動地在課堂上吸取知識然后在考試中釋放全部的知識??赡荛_學初還嘗試著舉過幾次手,但時間久了習慣還是壓過了最初的沖動,舉起的手又生硬地縮了回來。
我就特佩服我們writing課上的一位西藏的姑娘。姑娘考了十幾次托福才拿到好的分數(shù)申請來到我們這所她認為不錯的美國大學,按理說英文水平遠不如班上其他中國大城市來的學生水平高。有趣的是,即使操著不地道的口音,講著不熟練的語句,姑娘卻是這節(jié)課上發(fā)言最多的中國學生。在大多數(shù)同學面對老師的提問,即使知道答案但都默不作聲一片死寂的時候,她永遠是最先脫口而出的那一個,毫無顧忌。我和她上了兩學期的writing課,看著姑娘的口語一天天溜起來而我們還是原來的樣子,不禁感嘆姑娘的特立獨行是不是的確值得學習。
上summer的時候就聽過哲學老師評價中國留學生過于注重結(jié)果而不是過程。仔細一想很是正確。國內(nèi)的競爭激烈,“別人家的孩子”在我們的世界里到處亂跑,再怎么放得下也多少有些許功利心。往往學習在我們的價值觀里是得到好的成績,而不是真正想要學到有用的知識的學習。正因為如此,我們時常錯過了過程中許多重要的東西。
高二那年我在印第安納州交流。住在host family時覺得矛盾的現(xiàn)實讓人力不從心:一方面要迎合住家的要求,做家務(wù),參與家庭活動,按照他們的作息時間生活;另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任務(wù),看SAT托福,參加社團活動,準備第二年的大學申請。這期間我被動享受著住家悠閑自由毫無壓力的生活,同時承受著國內(nèi)某某同學又考到了2300+,110+的消息而充滿壓力,最終還是選擇在最應(yīng)該體驗異國文化,和住家交流中國傳統(tǒng)的時候轉(zhuǎn)身選擇了放棄了這些難得的體驗,去填補分數(shù)上的缺失,為了申請而參加社團組織活動,抱著目的性選擇了這十個月的生活軌跡。其實,還是習慣。習慣關(guān)注結(jié)果多于享受過程,習慣爭分奪秒和別人賽跑而忽略了沿途風景。
總而言之,習慣的確是個讓人舒坦的東西。但這么說吧,如果放下習慣,換一種方式讓你有機會把到吳彥祖,那你為什么還要固執(zhí)地堅守著王寶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