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和一位同學聊天,聊到如何選擇留學國家和打算如何選擇專業(yè)時,該同學拋出了一個本質(zhì)性問題“你覺得留學的意義在哪?”
我本人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海歸,我的海歸同學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國留學;同時,我現(xiàn)在又遇到了很多同學,懷揣著不同的想法出國留學。
基于這么多的觀察和交流,我很確定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留學對于他們意義都不同。
留學對于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意義
我還記得第一次遇到我的好朋友,聊到各自的留學生涯,他對留學的描述是如此簡單干脆:“我來英國就兩個目的,一個永久居留,一個名校身份。”
因此,雖然他的留學之路遇到了各種困難,過程中絕非一帆風順,但歷經(jīng)打拼,他拿到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和當?shù)氐挠谰镁恿魴?quán)。
“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總會跟老婆說,想想咱們來著是干嘛的,沒拿到綠卡,沒拿到劍橋,絕對不能回去。”
這就是他16歲出國,學費沒向家里要,最終獲得劍橋博士歸國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國,雖然還沒到40歲,也已是身價上億,事業(yè)有成了。
與我的老板好朋友,我也有賓大的同學覺得留學不過是職業(yè)發(fā)展的一個跳板,所以,當他看到職場發(fā)展的機會的時候,學歷或者身份的結(jié)果就變得不重要了。
他在碩士第一年暑假回來的過程中,通過一封“用戶建議信”獲得了當時知名社交網(wǎng)絡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賞識,直接越了各種流程拿到了產(chǎn)品團隊的高薪offer,于是,他秋季就沒有回到賓大,辦理了休學,開始了他事業(yè)打拼。
后來那個公司上市后,他的期權(quán)也得以套現(xiàn),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拿著高薪同時自己業(yè)余時間還搞著小型創(chuàng)業(yè),也是不亦樂乎。
這兩條軌跡,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們在留學過程中的選擇卻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學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記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標,這樣才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然而沒有標準答案,卻絕對不是可以沒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學告訴我,現(xiàn)在還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這種情況出國,對于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講,并不是一個好選擇。
沒有目的的留學不是好留學
我有一位朋友,當年準備出國學金融,本科畢業(yè)以后同時獲得了英國倫敦政經(jīng)和美國普渡大學的錄取通知,因為沒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猶豫。
最后,她懷著美國比英國好就業(yè)的想法,放棄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國名氣稍遜的普渡。
然而在她研究生畢業(yè)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風暴,美國人都被各種裁員,更別說剛畢業(yè)的國際學生了,于是背離了最初的目標,匆匆的回到了國內(nèi),卻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金融圈里,學歷并不比關系重要多少,而離開的這段時間,相反沒能得到這方面的積累。
最后又以新人的身份進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學本科畢業(yè)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這就是傳說中最常見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規(guī)劃。由于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還容易走回頭路,這時哪怕腿腳再強健,也走不出個章法,更發(fā)揮不出潛力。
這位同學的第一個錯誤,在于把目標建立在一個不真實的假設前提下,那就是美國畢業(yè)容易在當?shù)亓粝隆?/p>
她沒有評估這個“留在美國”的目標:1、對于她是不是足夠重要。如果是的話,哪怕拿一個不要薪水的OPT實習,也應該先在當?shù)毓ぷ饕欢螘r間,客服困難也要留下;
2、實現(xiàn)的風險是否大,不確定因素多不多。事實上哪怕沒有經(jīng)歷金融危機,美國金融業(yè)也不輕易招募大批國際學生。
所以,從一開始這個目標設定本身和她當時的狀態(tài),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段留學日后出彩的幾率較小。
但是,中國學生,找不清楚個人的定位,看不清未來的形勢,摸不準自己所適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數(shù)。
從小在獨木橋上打拼過來,學校、家長和老師都告訴這條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慮選擇的問題,只用考慮努力的程度。
于是,伴隨著和同齡人競爭所帶來的安全感,一直回避做出對自己負責的選擇,直到上了大學,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學游泳的人突然進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處游,怎么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義,不知道大學的價值,更不知道畢業(yè)以后要做什么,多數(shù)連大學專業(yè)也是蒙著眼睛,基于各種假設或父母的建議選擇的。
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也是一種能力,不是一夜頓悟就能熟練掌握的。
處在懵懂狀態(tài)選擇留學,就和很多學生選擇考研,或者選擇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一樣,并不是一次主動的選擇,而變成是一次對自我反思的回避,希望把最最困難的問題留的未來和未知來解決,當外力逼迫時自己再解決,而這個根本性問題,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尋找意義和目的的方法
當我們意識到意義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找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清楚,人生每個節(jié)點都面臨著重要決策,每個階段都需要認真規(guī)劃。
我的同學做留學決策時常用以下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指導我們回答:出國還是不出國,出哪個國家,什么時候出,學什么專業(yè)等等,在這一系列選擇的背后,我們自己出國的意義就逐漸清晰起來了。
第一步:通過回顧閱歷,測試挑戰(zhàn),聽取意見,定位自己
無論是職業(yè)規(guī)劃還是教育規(guī)劃,最大的難點不是向外分析就業(yè)形勢或者專業(yè)熱門程度,或者學校錄取的難易程度。
最大的難點是向內(nèi)分析,究竟這個專業(yè)是不是我想要的,在這里這個地方以這種形式學習,是不是能激發(fā)我最大的潛力,我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能做好什么。
認識自己,首先是認識以前的自己。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善于忘記,也因此很多次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長項,有了很出彩的表現(xiàn)和令人驕傲的成績后,卻又忘了其實這可以打造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有時候隨波逐流慣了,自己并沒有在挑選最能挑戰(zhàn)和體現(xiàn)自己強項的事情去做,而是按部就班的做被要求的事情和工作,以至于哪怕自己是有特點有專長的,也在平庸的過程中喪失了對自己驕傲感的回憶。
因此,我建議想要定位自己的同學,拿出一張紙,回憶過去的三五年中,哪三件事你做的最有成就感,以至于你當時有一種這件事別人都比不上我的沖動,尋找到這三件事,然后分析它們背后所體現(xiàn)出來你的優(yōu)勢和特點。
其次,就是通過自己設定的挑戰(zhàn)來測試。
比如一方面說自己不適合中國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從來不選小班研討課,也沒參加過出國的夏令營,也沒進行過交換生學習,甚至沒有主動做過獨立的論文研究和課題展示,自己如何能判斷自己更適合海外的教學模式呢?
再次,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沒有人能夠完美的認識自己,正如沒有鏡子,我們連自己的臉都洗不干凈。
真誠的,有經(jīng)驗的,專業(yè)的人的意見,很多時候反映了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的那一面。
然而有時因為信任沒有建立,別人不敢評價,有時因為同學好勝心太強,不愿意聽不好的,反而想要一味的反駁和爭辯,于是乎,錯失了對自己加深了解的機會。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個收不到批評的人,失去了借助別人力量進步的可能。
第二步:增加體驗、像過來人請教,讓理想落地
很多時候最可悲的地方不是實現(xiàn)不了理想,而是實現(xiàn)以后發(fā)現(xiàn)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為了避免有這種訂立目標時假大空虛的傾向,我的建議是去看看那些覺得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目標的人是什么狀態(tài)。
因此,在尋找意義時,堅決杜絕閉門造車,可以進行目標學校走訪、目標學校校友訪談,看看出國進了那個學校,究竟能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搜集關于理想更多的現(xiàn)實資料,讓理想落地。
比如想要做一名老師,暑假可以先去支教或者兼職教書體驗一下,比如想要做一名主持人,通過各種途徑訪談一名現(xiàn)任的主持人,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狀態(tài)。比如想進賓大讀書,就來和我聊天,問問賓大的學習和生活真實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
只有當理想落地變成豐滿的認識時,這個理想才能被分析和分解,而目標分解成小的任務,才可能被實現(xiàn)。
第三步:算清成本,責任自負。
出國留學從成本面來看,首先包括直接經(jīng)濟成本:留學學費,留學生活費,留學申請費用,語言學習費用等,然后是直接時間成本:出國讀書的時間,申請留學的時間,提高語言成績的時間等等。
然后還有機會成本的經(jīng)濟部分,留學期間沒有工作或者大學準備留學期間沒有兼職所以少掙的錢,以及機會成本的時間部分,原來可以用來工作、旅游或者課余玩樂的時間現(xiàn)在用來準備留學和留學。
所謂風險自擔,責任自負原則,就是當你清楚的算出來這些成本以后,你評估自己留學的預期收益乘以獲得這個預期收益實現(xiàn)的概率,仍然是大于成本總和的時候,你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沒問題,我這么留學是一個合理的決定。
如果說經(jīng)濟成本對于大部分中國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話——因為大部分實際上都是從爸媽身上借過來的錢;那么,時間成本,則是真真正正每個人身上要發(fā)生的開銷,老媽再努力,也沒法還你一個青春,因此,這幾年時間的成本,恐怕是同學們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張紙,把能算出來的成本寫在左邊,把出國的目標寫在右邊,就像淘寶購物似的比一比,這個價格是不是太高了,要買的東西有沒有那么想要。
假如你經(jīng)過一對比,感覺這個成本太高了,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來留學,這個投資風險太大了,那么就有兩種選擇。
一,討價還價:選擇一個成本更低的留學方案——比如申請獎學金,比如選短期的項目,比如申請容易上的大學,所以縮短準備的時間;
二,要贈品或者換東西:選擇一個收益更大的留學方案——比如同樣開銷,不如去個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錢掙了再回來,或者其他。
依據(jù)這三個基本步驟為“道”,輔助著一些工具為“技”,我們就能做出自己的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
有了規(guī)劃和目標的留學,就像是走上跑道的運動員,他們絕對不會跑一步看一步,而一定是綻放自己全部潛力的去跑;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釋放出了自己全部的潛力,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實現(xiàn)更完整的自我。
再回到那個問題,有些朋友說,我出國的意義就在于,通過在國外全新的環(huán)境下挑戰(zhàn)和生活,確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
看過以上三條之后,我們就知道,出國尋找意義不是不可以,但是,我們一定是在先窮盡了低成本的方法——交換學習、經(jīng)驗請教和測試挑戰(zhàn)等環(huán)節(jié)之后,在清楚明白用留學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來實現(xiàn)找人生意義這個目標對于同學個人是劃算的,值得的。
那么,這種情況下,我鼓勵這位同學去繼續(x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可能性。
但是,記住,一旦增加體驗尋找自我本身成為目標后,就要牢記這個目標,如果出國以后沒有去嘗試體驗更多的新的生活方式,而是盤踞在中國學生圈宅著;放假不打工,社交活動不參加,還不能開放學習國外文化,一天到晚在家刷微博——那么親,這個目標就一定是定錯了,這個留學的意義對自己也就不大了。
一個人準備文書、一個人飛去異國他鄉(xiāng),其實留學路上并不孤獨,
用Better APP幫你找到更多留學小伙伴,大家在這兒討論留學路上的那些事,找到一起飛的同路人,讓留學社交就在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