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讀本科課程之前,我讀了三個月的語言。出國前我沒有參加過雅思培訓班,也沒有背過任何機經題,只是看了一些書,結果雅思考了6分,作文僅5分。 我相信欲速則不達,語言的學習更在于平時的反復練習和不斷積累。在澳洲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讓我發(fā)現(xiàn)了學習英語的魅力。
REW,即RMIT English Worldwide是RMIT大學自己的語言中心,也是澳洲的雅思考點,這意味著RMIT的許多老師就是雅思考官。就讀語言中心的學生成績合格者可直接升入正課,不需要再考雅思。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把語言課程分為七個等級,根據你雅思成績的不同將你分入不同的等級。例如,你的雅思平均分為5分,你便從第五級開始讀。第五級之前是基礎英語的學習。
整個課程的每一級都設有聽、說、讀、寫能力的考試,通過70分才能升一級。通過第七級便可以開始大學課程了。我是從第6級開始讀,為時15周。
在一個15人左右的教室里,學習氣氛是輕松的。學生大多來自東南亞國家,中國人總是占多數(shù),其次是韓國、日本、泰國、印度等。教師一般都有比較純正的英式發(fā)音。在此,我想說下REW教學內容上與中國教學的差異。
第一,教學方式的異同。
西方的教學方式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的吸取性,它也有規(guī)律可尋,但其彈性空間很大且沒有固定的模式。
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主角,每個學生都是參與者,有如兩人或四人先圍繞一個主題討論,接著由一個代表總結發(fā)言;或者自由派對,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藝術、科技發(fā)展、生活習俗,或就某個問題進行辯論等;再或者七八人一組開展討論,由一個同學作為助教引導話題和協(xié)調每個人的發(fā)言。
如此一個半天下來已是口干舌燥,但口語能力提高得很快。此外,每天需要到多功能室借助電腦練習聽力和閱讀,時間由自己安排;寫作的題目可選擇可討論,每周的一篇學習計劃和心得則是對當前學習一個很好的回顧,寫作的感覺也由此而來。
第二,學習內容的新穎。
或許是文化的差異,西方很注重科技(technology)。第6級課程中第一個大的主題就是關于世界科技的發(fā)展史,第一個團隊作業(yè)便是結合你將學習的領域介紹其從古至今的科技發(fā)展。第二個主要內容是關于轉基因食品(Genetic Modified food)的研究發(fā)展及其利弊。另一個主題是全球一體化(globalization)。這是當前世界上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影響。此外,還講到拉丁語、法語和英語在不同時期作為一個世界性通用語言的形成、發(fā)展和趨勢等等。
第三,學習的獨立性和實踐性。
國內大學除了畢業(yè)論文設計是你獨立制作的就少有鍛煉的機會了。在國外大學平時寫論文做演講是屢見不鮮的。
語言課程是通向大學的一個橋梁。一個大的課題一般需要3-4人一組來完成,從資料的查找,文章的框架設計,內容的分工,幻燈片的制作,到最后的演講都由一個團隊協(xié)調完成。
這里需要個人的獨立工作以外,還講求組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這對日后在工作中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很現(xiàn)實的意義。另外也有15分鐘左右的個人演講,作為口語的一個測試,而內容都是靠你自己去圖書館或學校網絡資料庫里找的,你所用到的每一種資料都必須在參考書目中羅列出來。國外很講求尊重原著,若直接引用作者語句而不標明出處的就作為作弊處理,嚴重者會被退學。
讀完語言課程讓我覺得頗有意義。不知不覺中我產生了對英語的興趣,在一種語言背后折射的是一個地域的歷史發(fā)展和人類文明。
西方教學的特色在于更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很多題目往往沒有正確的答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很尊重學生的意見,這也許是西方社會中平等和民主的體現(xiàn)。
在語言班里,老師就像我們的朋友,課余時間經常帶我們去參加各類活動如大學教授演講會、紀念館參觀和娛樂活動等。同學之間的友情也非常的深厚。在從語言班畢業(yè)之后,讓我常常想念那段時光的美好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