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5點是美國各常青藤名校統(tǒng)一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發(fā)布時間。在緊張準備近一年的大學申請后,成千上萬美國最優(yōu)秀的高中生和他們的父母終于等來了常青藤名校的電子郵件通知。錄取結果和往年相似,幾家歡喜,千家愁,各常春藤大學的錄取率再創(chuàng)新低。頗感意外的是,美國大學的錄取趨勢引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的關注。
名校競爭更激烈近年來,美國大學的入學競爭日趨激烈,排名前100位的大學較為顯著,頂級名校尤其如此。以哈佛大學為例,今年報考該校的高中生達39,040人,其中2,037位幸運兒獲得錄取,錄取率5.2%。去年報考哈佛的學生為37,307,最終2,080人獲得錄取,錄取率為5.33%,其中58%的新生是白人,21.3%是亞裔及11.6%的黑人。
競爭并不局限在常春藤大學,其他名校的競爭也相當激烈,斯坦福大學并不屬于常青藤聯(lián)盟,但它今年的錄取率比哈佛還低,成為全美錄取率最低的大學。為此,《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撰文調侃說,“今年斯坦福大學的錄取率降到了零。”接著作者以諷刺的語氣假借斯坦福大學招辦人員口氣說,“今年申請我校的學生的確出類拔萃,但也不是沒有他們就不行……審閱了一大摞申請材料后,我還沒有看到哪位學生去年獲得過奧運會金牌,冬季或夏季奧運會金牌獲得者都沒有。不過倒是有一個17歲就做會外科手術的學生,但那不是開胸或器官移植等復雜手術,她去耶魯一定更合適。”

斯坦福大學校門
讀到這里,很多人不覺會心一笑。然而,對成千上萬有志報考美國名校的高中生和他們的家長來說,申請大學的競爭如此激烈實在很難一笑置之。今年報考斯坦福的高中生高達43,997人,學校當然不可能不招新生。事實上,斯坦福今年招收了2,063人,錄取率為4.69%,去年的錄取率為5.33%,而2006年的錄取率為10.6%。
競爭雖然激烈,但美國正規(guī)大學錄取新生的策略仍然有規(guī)律可循。這里主要討論美國排名前100名內的研究型大學。這不等于說排名100名后的不是好大學,其實我不認同排名是衡量大學的唯一標準,更不認同排名相差幾名就一定能夠分出這兩個學校的優(yōu)劣。這里只談前100名大學主要是為了敘述方便,另外我對這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了解也多一些。
讀了國內一些有關美國大學錄取標準的文章,多數(shù)從招收人才或經(jīng)費方面著手,不少文章有時偏頗。經(jīng)費和人才當然重要,但還不全面,比如注重招收具有多樣性背景的學生就鮮有提及。
公立與私立大學的差異從經(jīng)費上看,美國大學有公立和私立之分。私立大學兩級分化比公立大學更甚。一方面,美國一些著名私立大學如常春藤聯(lián)盟大學、文理學院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大學。另一方面,不少教學質量很差的私立大學比公立的最差大學還要差,主要是它們無法獲得政府資助,因此受到的監(jiān)管也較少。這類私立大學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但也可能對外稱非營利教育機構),主要招收無法考入普通大學的學生或干脆只招收國際學生。
美國多數(shù)公立大學的主要經(jīng)費來源并不是政府撥款。以我所在的賓州州立大學為例,我校去年的預算為49億美元,其中政府資助在整個預算的所占比例不足10% (去年較高,也只有9.8%)。其余經(jīng)費主要來自科研及學費。由于接受了政府撥款,美國公立大學必須對本州學生予以優(yōu)惠。為此,公立大學學費有州內及州外之別,本州學生因為父母在本州交稅所以上本州公立大學時交較低的州內學費,而外州學生交納較高的州外學費。國際學生等同州外學生,不另外繳費。私立大學由于沒有政府資助,州內學生沒有優(yōu)惠,所有學生包括國際學生交相同的學費。

賓州州立大學招生中的多樣性因素除了經(jīng)費和人才,美國大學錄取的一個重要考量是學生來源的多樣性。以今年已經(jīng)被錄取的學生為例來說明這種多樣性考量可能最為直觀。為保護未成年的隱私,這里的討論不涉及我的學生,只以美國媒體公開發(fā)表的報道為例。
科羅拉多州一公立大學今年招收的新生來自美國全部50個州,錄取率為17%。無論提供SAT或ACT的考試成績,它都接受。ACT成績最高分為36分。一般來說,它招受的學生ACT成績必須達到27分以上,但今年一位ACT只考慮20分的學生獲得該校錄取。招生官介紹說,這位學生就讀了費城市中心一個低收入居民聚居區(qū)的高中。他們認為這位學生較低的ACT成績可能與她常年在不同家庭寄養(yǎng)有關,該生高中還曾有住在老師家里的經(jīng)歷。她在高中畢業(yè)前選修的多門AP課程(相當于大學水平的課程)中獲得A。有鑒于過去該校招收的類似學生的來校后表現(xiàn)優(yōu)異,他們毅然決定錄取這位來自費城的女孩。該校招辦老師說,他們并不是因為這位學生經(jīng)歷令人同情而錄取她,而是關注考生的人生經(jīng)歷,尤其是她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

哈佛大學
美國東岸一所著名公立學校今年在審核一位申請?zhí)崆颁浫〉目忌鷷r發(fā)現(xiàn),他的成績在所有同類考生中墊底,他進入高中最初兩年都有不及格的科目。但招生辦發(fā)現(xiàn)在他高中的最后兩年,盡管此時他的父母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他的成績卻進步很快。招生辦雖然沒有提前錄取他,但決定不拒絕他的申請。他們再次查閱這位同學在高中最后一學期的成績后發(fā)現(xiàn),該生繼續(xù)保持了優(yōu)異的成績。盡管他的總分不高,最終他還是被這所著名的公立大學錄取為今年的新生。該校招辦老師說,去年他們也錄取了另外一名總成績并不理想的學生。那名來自北卡羅來納農(nóng)村的學生出身在一個新移民家庭,父母不會說完整的英文。從他六年級起,全家都靠這個在美國長大的孩子與外界溝通,他甚至還幫父母辦理所有涉及銀行的事務。再大些,他每周要貢獻30小時幫父母打理生意。他的老師在推薦信中說,“他需要一座通往未來的橋梁。”他的ACT成績考了22分,屬于中下水平,但仍然被這所大學錄取。一年后,他果然不負眾望,各科平均成績達到優(yōu)良水平。
美國大學招生辦法當然還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但在注重學生的多樣性背景方面已經(jīng)積累了較多經(jīng)驗。大學認識到,招生只從某個單一途徑來評估考生,不可能全面了解考生,也會錯失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大學更不應該只錄取某一類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從而忽略他們的多樣性背景。具有多樣性背景的學生來到大學,能夠促進校園內的同學們學習彼此的長處,從而給大學增添了活力。多樣性帶來的活力正是美國大學吸引各國年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