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申請季到目前的這個申請季,以學術(shù)嚴謹聞名全美的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改變了對需要通過競爭才能就讀該校的申請者的要求。
一年前,除了填寫標準化的電子表格,申請者還需要提交兩篇500字的文章。該表格是“通用申請應(yīng)用程序”(Common Application)的一部分,被沃斯莫爾學院及數(shù)百所小型學院和綜合性大學所接受。斯沃斯莫爾學院要求的申請材料比之前要求的還多了一點,也超出了許多錄取十分嚴苛的學校。
不出所料,該校的申請者人數(shù)出現(xiàn)了下滑。反過來,錄取率則出現(xiàn)上升,從14%增長到了17%,這讓沃斯莫爾學院顯得不那么難進了。而今年,沃斯莫爾學院只要求申請者提交一篇額外的文章,字數(shù)要求也只有250詞。
并非只有斯沃斯莫爾學院想要為申請者消除一些障礙。過去10年,許多精英學校對申請規(guī)則進行了調(diào)整,去除了一些抑制性因素,盡最大可能讓存有僥幸心理的申請者熱情不減,而且要是能增加一些申請者,那就更好了。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值得稱贊的平等主義的舉措,也是一個確保優(yōu)秀申請者不會被錯過的聰明辦法。
但人們的動機常常并那么單純。在我們越來越重視身份地位的社會,學校如果比較難進,錄取率如果偏低,它就越發(fā)聲名鵲起,這甚至可以影響它們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中的排名。但是,除非學校減少招生規(guī)模,讓錄取率下降的唯一辦法就是吸引更多的申請者。因此,許多大學有條不紊地先是激起申請者的興趣,然后再使其希望破滅。這些學校吸引申請者的目的就是拒絕他們。
這是一個處心積慮的數(shù)字游戲,讓整個招生過程變得更加灰暗,對于學生們來說,這個人生中的關(guān)鍵時刻本來應(yīng)該是令人興奮的,但如今卻被憂慮所籠罩。
這種做法也讓招生過程變得機械和冰冷。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大學應(yīng)該想要錄取那些真正對學校感興趣的人,而學生則應(yīng)該想清楚哪些學校最適合自己,而不是不加區(qū)分地申請那些盡可能地讓申請過程變得簡單(且無需思考)從而來吸引你的學校。
“高校正在積極地吸引那些它們并不了解、也不了解它們的申請者,”舊金山城市學院(Urban School of San Francisco)招生咨詢副主任勞倫·蓋爾西克(Lauren Gersick)告訴我。“有很多人只能毫無頭緒地摸索,十分焦躁。”
在《紐約時報》發(fā)表的一篇報道中,阿里耶爾·卡米納(ArielKaminer)指出,如今,一些焦慮不安、野心勃勃的學生會申請15所甚至更多學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shù)??准{說的沒錯:這是精英學府在招生過程中競爭過于激烈的結(jié)果。學生們更大范圍地撒網(wǎng),希望能進入好的學校,而“通用申請應(yīng)用程序”則助推了這一趨勢。
但學校也在這樣做,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積極地推銷自己。學校讓吉思克這樣的咨詢顧問飛到各處,向大家發(fā)表精心準備的推銷演說。他們派出使者,散發(fā)光鮮的宣傳冊。他們還購買數(shù)據(jù),來確定哪些申請人可以爭取,然后用一套流暢度不輸于電話推銷的說辭去打動他們。
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最近主動向一所高中畢業(yè)班學生發(fā)去一份電子郵件,邀請他們“用‘優(yōu)選申請’方式申請入學!” “倫斯勒獨一無二的‘優(yōu)選申請’,專招優(yōu)秀學生,現(xiàn)已開放網(wǎng)上申請,” 這份電子郵件告訴收件人,“像你這樣才華橫溢的學生,大學生涯理應(yīng)在一個致力于培養(yǎng)未來杰出人物的地方度過。”
“營銷活動令人難以置信,簡直難以置信,” 曼哈頓紐約市實驗學校(NYC LabSchool)的升學輔導主任凱·羅斯曼(KayRothman)說。“像杜蘭大學(Tulane)這些高校,給每個人都發(fā)送‘VIP’申請邀請。”她告訴我,她常常不得不給那些易受影響的學生解毒,讓他們不要有抱有錯誤的念頭,以為自己中了大獎,或獲得了一些內(nèi)幕消息。一定程度的宣傳和推廣是必要的,甚至是值得稱道的。
“我認為,大學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沒有什么不妥,”史密斯學院(SmithCollege)的院長凱瑟琳·麥卡特尼(KathleenMcCartney)上周與我交談時說。“學院需要向?qū)W生解釋,自己的產(chǎn)品是什么。”
看上去這些學校似乎放寬了申請要求,這樣做也有另外的理由。史密斯學院和其他一些同樣著名的高校不再要求SAT或ACT成績,麥卡特尼說,此舉不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申請者,而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在這些測試中獲得高分和擁有較高的家庭收入有關(guān),它們展現(xiàn)的可能主要是申請者的經(jīng)濟優(yōu)勢——比如說,獲得SAT備考私人輔導——而不是學術(shù)潛力。
當學生多申請一所大學不費吹灰之力時,當每所學校都不過是貨架最上層的一盒學生迫切想夠到的美味谷物食品時,他們就不再充分考慮學校與自身的匹配度了,而那本應(yīng)該是招生工作努力爭取的目標,應(yīng)該是衡量成功的標準。讓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學校的理念,而不是宣揚品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困難。學校應(yīng)該讓學生知道考慮“在那里能學到什么”,而不是讓位于“看看我們學校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