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ARWU) 是世界上首個全球范圍的大學排名,自誕生之日起,至今已走過了十六個年頭。與其他排名相比,ARWU一向只采用公開可查的客觀指標和第三方數據,這使得其在透明度、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更難能可貴的一點是,ARWU的排名方法非常穩(wěn)定,2004年以來從未增減過排名指標或修改過各指標的權重,始終堅持統一不變的指標體系。因此,每所大學在ARWU中的名次變化完全取決于其自身實力的表現,并不受排名方法的影響。
ARWU發(fā)布的初衷是為了服務于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幫助中國高校了解自身與世界范圍的一流大學在學術水平上的差距。隨著ARWU影響力的不斷擴大,ARWU早已成為不少其他國家的政府和高校等制定相關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參考依據。從最初的每年僅公布世界排名前500的大學,到今年公布了排名前1000名的大學,也是希望ARWU能成為更多高校觀察和評價的有效工具。
我們欣喜地看到十幾年來ARWU榜單上中國高校的數量在飛速增加。2004年,中國僅有8所高校躋身世界五百強,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擴大到了51所,另有72所位居世界501-1000名。那么,在世界范圍內,過去十五年哪些高校進步最快呢?小編以2018年ARWU的前100名為對象,計算了這100所高校在2018年和2004年ARWU中的名次的差值,得到了過去十五年進步最快的十所世界百強大學,如下圖所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今年首次進入世界百強,位居第96名。與2004年的第401名相比,進步了305名,成為了十五年來在ARWU榜單上進步最快的高校,尤其是近幾年來發(fā)展勢頭更加迅猛。對比南洋理工大學兩年的單指標得分,我們發(fā)現,南洋理工大學在HiCi和N&S兩個指標上雙雙實現了質的飛躍。2004年時,兩個單指標的得分均為0,但到了2018年,兩個單指標的得分分別為35.8分和19.2分,其中HiCi得分更是高居全球第35位!HiCi指的是一所大學的高被引科學家總數,N&S是指一所大學過去五年 (2013-2017) 在《自然》和《科學》上發(fā)表論文的折合數量。可以看出,十五年來南洋理工大學在教師質量和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
比較遺憾的是,南洋理工大學目前尚未有校友和教師獲得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因為Alumni和Award的單指標得分依舊是0,不過從南洋理工大學強勁的發(fā)展勢頭來看,實現0的突破應該不遠了。
今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三所高校攜手進入ARWU世界百強,分別排在第45名、第57名和第67名。浙江大學進步驚人,成為了繼清北之后第三所進入世界百強的中國大學,與2004年相比,進步了283個名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也分別進步了240名和169名。這與我國多年來的人才引進、政策激勵等措施分不開關系。
從單指標得分來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Alumni上均有得分,即兩校均有校友曾獲得諾貝爾獎: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94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 (西南聯大清華研究院)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屠呦呦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
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情況類似,在HiCi指標得分上,三所中國百強大學均從2004年的0分上漲到2018年的35分左右。在2017年由科睿唯安發(fā)布的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清華大學共有15人入選,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緊隨其后,分別有14人和13人入選,三所高校也是中國高校中入選人數最多的。三所高校的N&S指標得分也有了大幅上漲,清華大學的N&S得分更是上漲了近30分,過去五年在《自然》和《科學》上發(fā)表論文的折合數量達到38.4,科研實力大大增強。
PUB是指一所大學過去一年 (2017) 被SCIE和SSCI收錄的論文數量,2018年三所高校的PUB指標得分均超過70分,可以說頂尖學術成果十分豐富。在體現師均學術表現的PCP指標上,三所高校也都超過了20分,整體師均水平顯著提高。
過去十五年進步較大的還有以色列理工學院,從2004年的222名上升到了77名,上升了145名。以色列理工學院是以色列排名最高的大學,享有“以色列麻省理工”的美譽。過去十五年以色列理工學院在校友和教師獲獎數上均實現了突破,在2004年和2011年先后兩次共有3位教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Award指標得分從0躍升至37.2。因校友獲獎,Alumni得分也從0上升至23.3。
無獨有偶,同樣受益于此的還有西澳大利亞大學。2004年,西澳大利亞大學的Alumni和Award指標得分也均為0,但隨后接連有校友和教師獲得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因此兩項指標的得分分別上升至13.4和13.9。這極大地推動了以色列理工學院和西澳大利亞大學一舉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除西澳大利亞大學外,澳大利亞還有兩所大學進步明顯,即莫納什大學和昆士蘭大學。與十五年前相比,兩所高校分別上升了127個和84個名次。澳大利亞的大學之所以能取得跨越式的發(fā)展和國家的政策改革分不開關系。2003年,澳大利亞政府發(fā)表白皮書《我們的大學:支撐澳大利亞的未來》,明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提出了增加競爭性撥款、招收自費生來實現創(chuàng)收等有效措施,并給予了大學更多的自主權。如今,澳大利亞的大學在ARWU中一路高歌猛進,想必已經到了這一改革開花結果之日。
歐洲進步最大的大學是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荷蘭的伊拉茲馬斯大學,十五年間分別上升了113名和108名,兩所高校的名次逐年穩(wěn)步上升,發(fā)展勢頭良好。值得一提的是,伊拉茲馬斯大學的2017年的高被引科學家人數多達26人,因此HiCi指標得分高達48.8。
從某種意義上說,十幾年來ARWU見證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隨著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的不斷推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中國大學躋身世界百強行列,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