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學院!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就讀體驗分享

閱讀:29757 來源:轉載
分享: 
首先大家誤解了這所學校的名字。正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 “王的學院,倫敦” ——換句話說,這不是王的女人或男人,是學院。前段時間,這所學校耗費巨資,要把“學院”兩個字去掉,只余下“王的”。萬一最終成功了,學生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我們是王的人?!?

首先大家誤解了這所學校的名字。正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 “王的學院,倫敦” ——換句話說,這不是王的女人或男人,是學院。前段時間,這所學校耗費巨資,要把“學院”兩個字去掉,只余下“王的”。萬一最終成功了,學生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我們是王的人。”

在野武將,2013年至2014年就讀于倫敦國王大學歷史系碩士班;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生。

校園生活和圍繞著“王”的主題展開。比如那年我上學就是沿著 “王道” (Kingsway)走,走啊走,走到不能再往前走了,差不多就到了。所謂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學生們在上學路上就有了一顆端正的心。當然,只有步行才能有這種體會,車永遠堵在那里。

這校區(qū)(Strand Campus)自己不帶書店,這很糟——譬如賣雞塊不送調料包。我之前也去過很多大學,本部都是自帶書店的,就連香港大學都有兩家書店——兩種口味可以選。我向老師抱怨過之后,她幫我介紹了一家,步行十分鐘就到了。

她說這書店很大。我倒覺得很小器:主推的圖書總是講一個叫Nelson的人——以現在的翻譯界,會叫他內爾森吧。書名大體是內爾森與他的情人們,內爾森與拿破侖,內爾森還有威靈頓之類。漸漸的,我知道了他是一個船長,開著一艘很好的船,其實叫納爾遜。有次他因為裝逼,被一槍打死了。所以廣場上他站在很高的柱子上,提醒大家裝逼很危險。柱子的背后其實是個小小的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有很多很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有關的話。經常,下課以后可以走去那里散散心。反正我們是王的人,就看看王收集的畫吧。

(圖上就是著名的特拉法爾加廣場,離學校真的很近。左為National Gallary,右邊柱子的最上方是Nelson像。圖片來自world visit。)

每次,我走過王的學院,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這里的學生穿著都很“時尚”。整點下課,電梯里涌出許多人,仿佛電視機不小心開出了時裝表演,和周圍的許多歌劇院散場的時候沒什么兩樣。這些學生之后就會在校門口一起抽煙、聊天,或許過一會兒又進去上課了,仿佛周圍許多歌劇院的中場休息。這和大學學院(UCL)、以及亞非學院(SOAS)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覺得大學學院的孩子們都在努力學習,課間也在認真討論;亞非學院除了認真學習外,每天中午還排隊等印度神發(fā)的免費素食,很虔敬。我一度覺得這說明王的學院風俗浮薄。但后來我改變了看法。我讀了Tim Blanning的一本書叫《權力的文化與文化的權力:舊制度的歐洲,1660-1789》,他說劇院啦、服裝啦都是政治權力的一種表征。我想,作為王的“人”,打扮自己應該是一個政治任務。

雖然附近有許多奇怪的房子——其實還有家家有烤鴨的中國城,但是屬于王的學院的房子總是很好認——它們的墻上都貼著歷史上的王的學院的男人與女人——其中有中學物理書上的麥克斯韋,還有一個很糾結的叫伍爾夫的女人,原來他們都是“王的”人。在許多人看來貼校友海報的做法非常做作,但我覺得是有意義的:《動物世界》里的很多小動物都會用氣味來標記領地,上海地鐵里商家都會用好看小姑娘的海報標記自己的地盤,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而且,王的學院,校名牌真的很丑——做成圓的,一眼會以為是可口可樂的牌子。所以只能用海報。

(墻上貼著歷史上學校的著名人物。圖片來自官網。)

我最中意的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據說,那以前是真的“王的房子”,伊麗莎白一世還不是女王的時候就住在那里??上н@房子大部分都是一所藝術類院校的,只有一小部分被王的學院承包了。我覺得這房子很好,因為里面的走廊一定都很直——可以筆直往下走。但王的學院實在是太繞了,無論怎么問人、怎么看圖,都很難走通的樣子。英王大概借鑒了米諾斯大王的想法:他們都要把自己的很愚蠢的孩子藏起來,不讓外人知道,就把房子造成迷宮的樣子。我聽一個同學說,他下午三點約了老師,兩點一刻開始找這間辦公室,但他還是遲到了。見完老師后,他又不知道該怎么出來,繞了很久,碰巧撞見了已經要回家的老師——老師也迷路了。其實,這同學真笨。進去的時候可以帶一個毛線球,一頭交給門口接待處的姐姐,一頭系在自己身上,這樣就可以出來了。這都是不好好學習古代文明的結果。

(King’s College 官方定妝照,其實是從歷史系樓上拍的。左邊是London Eye,沿著泰晤士而下是威斯敏斯特宮。近處是我們的“王的房子”。圖片來自官網。其實是從歷史系頂上看出去的。)

我的歷史系在八樓。有一個很大的客廳(common room),可以看書,也可以講閑話,客廳周圍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和教室。本系的特色可能是體育。經常,客廳里有一些看著很威武的姑娘,手持一根很長很長的球桿,旁邊還有頭盔什么的——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這是什么球,反正不是毛線球。歷史系對體育事業(yè)也很支持。比如電梯只修到七樓物理系,每個同學都要多走一樓來鍛煉身體。因為男子運動沒有跟上的緣故,男同學上廁所還要去樓下鍛煉一下。

(歷史系的common room,仲夏攝)

在這里讀歷史,確實需要體育好——要走很多路。去圖書館之前要先走五分鐘去隔壁的一個中世紀的“城堡”。到了門口之后,一定要記得不要進去——那是王主持正義的地方,香港沒有回歸以前官司可以打到那里去。要繼續(xù)往前走,再走十分鐘就到了一座中世紀的教堂,那里是圖書館。還是教堂的時候,它就很長很長,所以王后來決定在這里存放很長很長的檔案,再后來就是圖書館了。它真的很長。社會科學和歐洲史分別在兩頭,找完一批書再找一批,也許要走很久很久。

(中世紀的圖書館。圖片來自官網。)

一直以來,歷史系的教學質量就是這樣,這是有原因的。八樓的教室兩面都是很大的玻璃窗,遠遠地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河,還有許多好看的房子。白天的時候,波光粼粼的,間或有船優(yōu)哉游哉地開過;傍晚時分,就更加好看了。因為西邊的一座尖尖的塔,破破爛爛地掩映在這水光山色之間。其實那里也是王的房子,以前是王和貴族們碰頭的地方。名字也很有特色:羅馬人有個詞叫monasterium,原意大概是一個人不知道在那里干什么,后來引申為廟的意思,也就是英文的monastery;但有些英國人或許口音重,或許沒有記牢,漸漸地就衍生出了minster。這個房子現在叫威斯敏斯特宮,其實就是西邊廟的意思。夕陽西下,它沒有和雷峰塔結成友好建筑真是很可惜。

因為風景太好了,大家沒有什么心情學習,有時還會更糟。暑期又會有人來拍電影,一個槍戰(zhàn)片什么的,噼里啪啦的。此時上起課來的感覺:“我正在城頭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我們課上還有茶點。老師準備茶和咖啡,一位同學準備小點心。于是課堂的氛圍就很休閑。這種心情自然會帶到討論中,我的一門課上,一個本地的女生就問老師:“老師,老師,這個詞,teleology,是什么意思啊!”以我在許多學校的經歷,我想這個女生要被狠狠地批評了,“你不會查字典啊!”如果被送出去罰站就更糟了,那樣就沒有小點心也沒有遠處的風景了——太殘忍了。但老師很耐心很耐心地為她做了解釋。這期課上,同學們還舉一反三地問了,catechism、inquisition等詞。雖然我都事先查過了,但是老師講的時候,我還是緊張地記著:穿過她濃厚的英音,我感覺到了一絲托福聽力的殺氣。經常,她講得實在太好了,只能下次再欣賞“雷峰夕照”了。當然,有時候風景對于學風也有正面的影響,比如大家會早一點來坐位子什么的——背對窗戶的位子當然看不到風景了;老師上課的時候會直接指著窗外的樓說:“這件事就是在那里發(fā)生的”“那里有一幅畫,就是關于這件事的”。

(歷史系窗外,仲夏攝)

這就說到了本系的一個特點:雖然研究生開始生源就是一個問題,很多同學都不讀指定讀物,但老師們都很強很強,至少從古典后期到近代(就說300至1800年吧),有許多頂尖的學者。他們經常從客廳走過,有時就會關心我們在看什么書,走了哪些地方,最近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之類的。有一次我遇到一個老教授,他老遠就走過來,激動地對我說:“見到你實在是太好了!” 我受寵若驚的時候,他慢悠悠地說:“這樣我就不用回你郵件了……” 和老師們寫郵件也經常誠惶誠恐。我的一位老師信末總是說,“告訴我下,我還可以為你做些什么……” 老師們的親切有時也會帶來各種困擾。尤其,我每次去他們的辦公時間,都期待他們推薦一些書,然后我回家就可以跟我太太說,是老師推薦的,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去買了。但他們總是從書架上拿出一本借給我。我的好幾位老師都有買書買兩本的習慣,一本在家里,一本在辦公室,在辦公室的這本都用來和學生們分享。很多時候,我就扛著一些書,沿著王道走回家——晨興理荒穢,帶月荷書歸,買書小計劃就淪陷了。

王的學院,大概就是好的風景伴著好的老師,好的老師也伴著好的風景——山水與學問自是永恒的。在這里讀研,大概就是穿上很好的衣服,拿著幾張地圖——尤其是內部平面圖,去望望老師,再望望風景。后來,天色暗了,老師也忙了,我們也去到別的地方了。不過,去到那里的同學,確有一點可以安心:這里的行政很流暢,教務員很美好。自有學校以來,這就是尤其難得的。

標簽: 留學經驗分享 大學 51offer編輯:Alice
更多>>相關院校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所在地區(qū): 英格蘭 所在城市:London TIMES排名: 27

優(yōu)勢專業(yè):德語 歷史 法律 語言學 政治

4621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