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Kate,牛津大學Engineering Science二年級本科在讀。
我高中就讀于一所上海的A Level學校,申請大學時,我同時申請了英美的學校。英國方面得到了牛津、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曼徹斯特大學以及南安普頓大學的錄??;美國方面得到了紐約大學和UCSD的錄取。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申請經歷以及一些可以分享給大家的經驗。
做不出面試題也可能獲得加分
A Level分成As和A2兩個部分,一般申請的時候提交的是As成績,英國學校錄取后會給A Level成績(也就是As和A2的總成績)的要求。
由于我們學校教學進度比較快,我申請時提交的是數學物理兩門完整的A Level成績,均為A*,以及化學89%和經濟94%的As成績。對于沒有考A2的學科,學校會提供A2的預估成績,我得到的化學、經濟和高數的預估成績都是A。
語言方面,申請時提交的是106分的托福成績,后來拿到牛津的語言Condition,又考了一次111分,達到入讀的語言要求。
英國大學申請的渠道叫做UCAS,一次可以申請5個學校。
學校要求提供的有3樣材料:
- 學術語言成績;
- 個人陳述;
- 老師的推薦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只能提供一篇個人陳述,所以英國大學只能申請一個方向的專業(yè),不像美國大學,可以有的學校申工程,有的學校申金融。
另外,就像高考不能同時申請清華和北大一樣,英國也不允許同時申請牛津劍橋。不過可以一個大學申多個專業(yè),比如帝國理工的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
一般來說,除了G5(牛津,劍橋,倫敦政經,帝國理工,倫敦大學學院)以外的學校是不會有面試的。因此,好的學術成績、推薦信和個人陳述就至關重要了。在這三者當中,學術成績是硬實力,推薦信是老師寫的,所以我們自己能多費些心思的地方就在于個人陳述部分。
個人陳述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 為什么要申請這個專業(yè);
- 個人的學術成績;
- 為什么適合這個專業(yè);
- 學術以外有什么課外活動;
- 如果能夠成功就讀,畢業(yè)后你希望為學校,為社會帶來些什么。
大家可以參照這五個部分來思考一下自己努力的方向。
面試的部分,我參加過牛津的工程系面試和帝國理工的EE面試,個人覺得牛津的面試相對于帝國理工的會更正式一些,帝國理工一類的學校(除牛津劍橋以外的G5)的面試基本上是一半的時間跟你聊情懷,比如你為什么想來這個學校、為什么要選這個專業(yè)等等,然后再問一些比較基礎的問題,還算比較輕松。
而牛津劍橋的面試就會更加正式,更加嚴肅,問題更加難一些。一般開始時,會問你兩三個general question,這個環(huán)節(jié)算是個熱身,所以只要回答得不太差,都不會有什么大的影響,general question一般包括:為什么想要申請這個專業(yè),為什么想上牛津這個學院之類的問題。接下來會給你幾道正式的題目,不同學院的問題會不太一樣。
這些題目一般都是比較難的,如果你不用提示就可以做出來當然是最好,如果你卡住了,可以平靜地告訴老師,自己卡在了哪一步,之前的思路是怎樣的,到這一步我本以為我可以怎樣處理,但是經過嘗試沒有成功,老師可不可以給我一個提示?也就是說你在問老師討要提示之前,必須要清楚地解釋自己的思路,然后再去問,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會給你一個提示,推動你進行下一步。
其實老師并不需要你把整個題做出來,他更想要考察的是你的思考邏輯。如果你在拿到提示后可以很快解出題目,那么你討要提示的舉動甚至可能成為加分項。我有遇到過一些能非常流暢地把所有題做出來結果還是悲劇了的同學,也見過一些雖然做題磕磕絆絆,但是最后被錄了的同學。
所以說做題的能力并不能夠直接影響到你的錄取,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維。與其一個勁兒地做題,不如和老師多多交流,讓他清楚你的想法,同時也可以消除老師對于國際生能否與他正常交流的疑慮。
我在面試的準備階段找了一個在牛津讀工程系的學長幫我進行了一些輔導,還做了模擬面試,所以我在正式面試的時候就沒有那么緊張,建議大家也可以試試看這個方法。
牛津和劍橋有一個非常有趣的system叫做pooling system,因為這兩所學校有很多不同的學院(可參考哈利波特里的學院),每個學院有自己獨立的食堂、住宿、圖書館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雖說上課是在同一個department,但是每個學院都有獨立的導師。
比如牛津工程系有150人左右,我們學院有三個不同的tutor,我們會根據不同的科目去找我們學院自己的tutor上小課,上lecture的時候在department里面一般是整個系150人左右一起聽,但上小課的時候,一般是兩到三人面對一個tutor,我們tutor往往是教授,至少也會是博士后。
關于這個pooling system,每個人在申請的時候可以選擇第一學院,然后去第一學院面試,同時學校會幫你安排第二學院面試,第二學院是根據學校的pooling system隨機幫你分配的,比如你的第一學院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學院,那么它就會幫你找一個不是非常熱門的學院做第二學院,你在做完第一學院的面試后再去參加第二學院的面試。
最后,如果第一學院的導師喜歡你,你就會被第一學院錄取;如果第一個學院的導師不喜歡你,第二學院的導師喜歡你,你就會被第二學院錄取;如果這兩個學院人都招滿了,但他們又覺得你是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申請者,你就會得到一個open offer,你會被放回到這個pool里面,然后被隨機分配到沒有得到足夠申請者的學院。這個system是為了保證學院之間的公平性,同時也能讓大家在申請時更有底氣。
未達到成績要求可用其他成績代替
一般情況下,對于非G5類學校或者G5類學校不用面試的專業(yè),提交申請一個禮拜之內就可以拿到保底校offer。帝國理工、UCL、牛津劍橋會在二月份拿到offer。Offer中可能會有一個condition,這個一般和官網上的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的A Level達到要求,就可以去報到。
如果沒有達到要求,我們可以和學校argue。你可以寫信給你的面試官或者招生官,告訴他們我沒有達到condition不是因為沒有這個學習能力,只是因為一些原因所以這次沒有考到,能否給我一個機會用其他的成績來代替,比如SAT 2、AP、IB等。
如果是語言沒考好,就問能不能用ESL, EFL來代替,有的時候這樣的要求是可以被允許的。就牛津的情況而言,如果你的學院比較寬容,那么即使沒有達到語言要求,也是可以去就讀的。
只是第一年,你每周都要在language center讀一個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來保證英語成績的提升。
UK的申請一般從十月份開始,如果要申請牛津或者劍橋,則必須比別人早大概一個月左右提交,因為牛津和劍橋的申請日期是不同的,截止日期就更加早了。
必須強調的是,牛津和劍橋的筆試需要你的學?;蛘咧薪閬韼湍銏竺芏嗳艘詾樯暾埩藢W校就代表已經報名了,但其實這個筆試是需要單獨報名的,很多同學因為這個問題錯過了牛津劍橋的申請。
牛津和劍橋的語言成績要求都是雅思四個7分,同時劍橋只接受雅思四個7分,所以如果想要申請劍橋,就一定要提前準備語言考試。牛津是接受托福成績的,需要托福在110分以上,口語25分以上,也可以用EFL和english as first language來代替。
也有可能你的面試官覺得你英語不錯,就沒有給你語言condition,或者如果你是其他英語國家國籍,也可以免除language condition。
英美同申其實是互補的
美國的申請相比英國的申請要復雜些,英國只要提交一篇Personal statement并且每個老師只要提交同樣的推薦信,而在申請美國高校時,每個學校所要提供的essay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你需要一個大的essay放在申請網站上提交,然后每個學校還要提交自己的小essay,每個學校所要求的essay數量又是不等的,多的可能要十篇,少的可能只要兩三篇。
所以每申請一個美國學校都要付出比較多的精力。而且美國的essay不止注重學術能力,還有像你對自己的認知、你的人生經歷、你除學習外的其他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議想要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學早做準備。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不同學校提交材料的deadline是不一樣的,例如南加州需要你先交一個申請,之后才會有成績、essay之類的提交deadline,如果你錯過了提交申請的deadline,就沒有辦法進行下一步了。
美國大學有幾個不同的錄取流程,著重介紹下Early Decision。Early Decision簡稱ED,俗稱早申請。如果你通過ED申請了一所學校,并且這所學校錄取你的話,你就必須去這個學校,不管你之后申請到了其他多好的學校。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ED申請了賓夕法尼亞,之后又申請了哈佛,最后同時被哈佛和賓夕法尼亞錄取了, 這個時候我就只能去賓夕法尼亞,因為在ED系統(tǒng)中,一旦我收到了賓夕法尼亞的錄取,系統(tǒng)就會自動給我申請的其他學校發(fā)rejection,告知他們這個學生不會來你這邊。
由于我是英美同申,所以時間安排比較講究。我非常想要進牛津,所以把大部分時間安排在了英國大學申請方面,美國主要是用寒暑假的時間去準備。我一共考了三次SAT,最后一次是在10月份考的。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10月的SAT一般是申請前的最后一次SAT,也是最有希望得高分的一次。個人認為SAT考3次就足夠了,因為SAT本來就是一個測試個人能力和智商的東西,考太多次反而可能讓大學懷疑你的成績是靠題海戰(zhàn)術堆砌出來,不能說明你的個人能力。
SAT是有一個內部審查的,如果兩次的成績相差超過了200分,有可能會導致分數出不來,所以還是在做好比較充足的準備后再去進行第一次SAT考試吧!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建議大家先準備托福再準備SAT,因為SAT要比托福難一些, 先利用托福夯實詞匯基礎,然后再去準備SAT就會事半功倍。另外像巴朗3500的詞匯是一定要記牢的。
我因為時間問題,準備得不算很充分,也沒有參加過輔導班。最后提交的SAT1的成績是2140,SAT2的數學和物理是雙800。
不得不說SAT的數學和物理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真的非常容易,很多時候只要你把題目輸進計算器,答案就出來了。而且這兩門考試有一定的容錯率,你可能答錯了十道題,但成績還會是滿分。不過它的容錯率每次是不一樣的,具體值是根據每次考試的情況來劃定的。
其實英美同申在我看來不僅沒有互相影響,而且在有些方面還是互補的。比如,如果你要申請英國除劍橋外的學校,完全可以只考托福,這樣語言成績就可以共用了。
同樣,英國也是接受SAT成績的,美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始接受A Level的成績。所以對于想要英美同申的同學而言,需要花點功夫的就是SAT1和SAT2,但SAT2只需要兩三周的準備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一個會有點麻煩的部分,就是美本申請的essay,可能要投入的比較多一些。 我再具體列一下申請美國大學的時間表。申請一般是大學開學前一年的11月開始,有些學校開放申請的時間很長,甚至可以到開學當年的3月。一般最后一次SAT的機會就是在開學前一年的10月,因此第一次SAT在開學前一年的2月就可以開始準備了。在開學前一年的5、6月份,大學會陸續(xù)放出essay的題目。
一篇essay可能要經過很多次的修改提煉,至少需要一周的準備時間,所以建議大家一看到essay的題目就可以開始準備了。托福通常是在SAT之前開始的,SAT的備考至少需要半年,托福也至少需要三四個月,所以最晚開學前兩年(也就是高一的暑假)就要開始準備托福了。
關于英美大學申請問題的解答
Q:牛津面試有參考書嗎?
A:我目前并沒有聽說過針對牛津面試的參考書。牛津劍橋的筆試題目及其他面試信息可以在學校官網找到。至于面試,一般還是需要靠有經驗的申請者來提供幫助。
Q:英國本科可以在國內本科畢業(yè)后重新申請或者轉學嗎?
A:英國的本科應該是可以在國內本科畢業(yè)后重新申請的,轉學我不確定。但是英國很多學校都有mature college,是專門針對二十二歲以上的入學者準備的college,這樣身邊的同學年齡都差不多大,也比較不會被排外??傮w來說英國大學的包容性還是非常強的,只要你能提供符合要求成績,想要申請應該是沒問題的。
Q:有人認為英國人對中國人有歧視心理,而美國會好一點,是這樣嗎?
A:我認為是完全沒有歧視心理的。無論英美,對普世價值都有非常高的推崇,如果你在英國或美國提出任何有關于種族歧視的公開言論,肯定是會被周圍的人嚴厲批評的。有些人認為存在歧視可能是因為英國人比較高冷,但其實熟悉后會發(fā)現其實他們都很nice,而且對中國都充滿了好奇。
Q:英國本科獎學金都有哪些獲取途徑呢?
A:大學本身是可以提供獎學金的,在你得到錄取之后會給你發(fā)送表格,可以選擇申請。這個獎學金一般要求面試特別優(yōu)秀并且學術成績特別優(yōu)異。此外,一些個人基金可以提供獎學金,但是會有諸如假期去那邊實習、畢業(yè)后在那里工作幾年之類的要求。
Q:英國本科學習強度有多大呢?
A:學習強度取決于就讀的學校。英國是沒有辦法選課的,所以比較難找水一點的課來拉分,所以學習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一般情況下,成績取決于期末的大考,對于有些同學來說這樣可能比較輕松,但是也有人會認為幾次大考就決定我的畢業(yè)成績和學位,可能壓力會大一些。
Q:A Level沒有經濟或者商科,申請G5的大學能進入相關的專業(yè)嗎?
A:如果沒有經濟和商科,申請該類的專業(yè)會比較困難,尤其是G5的學校,應該是比較難進的。
Q:A Level的經濟難嗎?
A:我覺得經濟不是很難。A Level經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選擇題,第二部分是問答題。選擇部分,拿滿分并不是很難,努力練習下,保證27分不成問題。問答題是5選3,題目類型有限,復習時完全可以覆蓋到全類型的題目,然后把每種類型的答題思路都記下來,拿到高分還是很輕松的。其實A Level相比中國高考來說是一個比較容易的考試。除了商學和生物以外,拿A*都不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