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就入了深秋,來到愛丁堡已經(jīng)兩個月了,我們的第一篇課程論文很快就要到提交的截止日期,心頭一抖,才想起來一個學期只有十周,這就意味著我們十二月初,我們就會結(jié)束第一學期的全部課程,而其中一門較短的講授研究方法的課程要求在十一月初就提交期末作業(yè)了。
而且,我學的是教育學這種純文科的課程,沒有任何考試的形式進行評分,全部成績只憑一篇期末論文,成敗在此一舉。
沒有平時成績,沒有課堂表現(xiàn),沒有與老師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就是把學號寫在論文頁眉處,然后提交電子系統(tǒng),老師會依次給學生的論文打分。
事實上,每位學生對一個問題的理解,平時的閱讀量,閱讀深度以及思考廣度,都可以在字里行間給予充分的體現(xiàn),盡管老師甚至不能叫出每位同學的名字,但是從最終的分數(shù)來看,成績和自己對不同科目的理解程度顯然成正比,原來各自水平的高低在老師的眼中立見分曉。
我十分感激自己日常閱讀的堅持,其實平時的閱讀更像是一種積累,是積累給自己的,而沒有任何要做給老師看的意思,老師也不會留心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但當這一切集中體現(xiàn)于期末論文撰寫的時候,便足以檢驗這一學期我的思考,我的收獲,和應得的成績。
這學期,四門課程,意味著我要在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寫出三篇4000字,一篇2000字的論文??粗諝v上的截止日期,除了嘆息,還是嘆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有硬著頭皮打開本學期要看的所有書籍目錄,從目錄開始一點點縷起,平時學的知識過于瑣碎,而現(xiàn)在是把所有知識點縷出一條線索的時候了,然后也好提取自己的興趣點,把理解最深刻的一些內(nèi)容和有獨立見解的部分進行歸納,尋找討論的切入點和可以連貫起來的邏輯順序,最終整合出自己論文的結(jié)構(gòu)。
我給自己制定的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因為用英文來閱讀,一來速度慢,二來頗有一種越讀越亂,各種知識錯綜復雜的感覺。經(jīng)過兩天的閱讀之后,真的還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從何下筆。
于是我當機立斷,改變了方針,決定想好一點、寫一點,有一點思路、寫一點。這果然奏效多了,起碼可以零散的抓住一些碎片,不管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好,但起碼離2000字的字數(shù)目標漸行漸近。其實當15000字的畢業(yè)論文完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做到一天寫1000字的速度,但是每一份長足的進步,都需要感激最終啟程時的勇氣和一路走來所經(jīng)受的磨礪。
當時的我,一坐到電腦前就會渾身瘙癢,憋論文就像便秘一樣……沒有靈感,便怎么樣也寫不出。身邊的小伙伴兒們也是極其有同感,那種坐如針氈的日子,每一個單詞湊上去都覺得無比興奮。而且,我很怕會造成抄襲,因為在國外,哪怕你借鑒了別人的思想,都要以改寫的形式重現(xiàn)于自己的論文中,并明確標出這條思想的出處。
這樣的要求,一,必須標明出處,二,必須改寫,就難倒了不少留學生。我好多時候都覺得作者這個詞用得真好,但凡我刪減一字都不如人家原文論述的精確,但又非改寫不可,我就只能敗下陣來,自己都覺得自己這個同義詞更換的很差勁……有時候更糟糕的是,看了太多的書,早已忘記自己的某一條思想是受哪位大師的啟發(fā),或者是借鑒了哪位先哲的思想,大腦一片空白,就更加擔心自己是無意間的被算作是抄襲行為。
話說國外的turn it in查抄襲系統(tǒng)還是蠻厲害的,可以防止對各種發(fā)表論文以及網(wǎng)絡抄襲,那一片片紅色的雷同文字,當你提交了自己的作業(yè)后,會立刻在你的文檔中顯現(xiàn)出來,“大河江山一片紅”的時候(紅色就是代表雷同之處),我們的小心臟,簡直了!于是我就在一次次的自我懷疑和擔憂中,一個字、一個字的憋呀。
“憋”這個字用的真好!再形象不過了,晃了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的論文從1000字增長到了1100字,這是起初常見的事實。
不過,最后的最后,我們一定是在deadline前能完工的!因為我們都珍惜這里的學習機會,年輕的時候就是要接受各種新的挑戰(zhàn),無論如何也要拿個學位證回去。所以,懶惰是暫時的,水平是可以被激發(fā)的哦,我在一個個夜晚的奮戰(zhàn)后,終于提交了自己的處女作,希望,大家都有個好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