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爭著融入美國?然而這好像并沒什么卵用

閱讀:11060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作者:查晶晶
分享: 

美國這個大熔爐,承載了多少人的向往,又燃燒了多少人的理想。當我們今天在大談特談融入美國之時,回過頭來想想,那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這個禮拜還有之前讀了Amy Tan的Joy Luck Club (喜福會)也看了翻拍的電影,感觸很深。這本書以四對華裔母女為主角,反應(yīng)了很多宏大而又細膩的主題。有母女之間的情感糾葛,獨立與依賴,拒絕與認同,命運與掙扎,還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兩種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與磨合等等。

Joy luck club 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描寫,著眼點非常巧妙。從來沒有正面在寫中西方文化的沖突,但字里行間都是差異與不同,是和解與對立。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下長大的四位母親希望突破自身成長環(huán)境的局限,給女兒不一樣的人生,希望可以讓在美國文化下長大的美國女兒有西方敢想敢做的價值觀和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

但后來媽媽們發(fā)現(xiàn)這樣好像真的行不通,中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并不能一起和諧共處,做決定的時候要不然是Chinese way 要不然是American way。You can’t have both. 對于媽媽們自己來說,好像自己也有兩重身份,有面對外人的American face,也有面對自己和家人的Chinese face.

讀到這段的時候我在想,文化這種東西真是有趣而又很難分辨清楚的存在。在大家的思維定勢里面,東方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是含蓄內(nèi)斂的,西方價值觀是大膽張揚的。

一方面是在乎群體利益群體價值,在乎自己和群體的關(guān)系;另一邊是個人主意,是只要自己開心怎么都好的理想主義。之前上的認知心理學課也在講文化與思維方式:文化這種東西和語言密不可分,一種語言對方位的描述(比如一種語言形容絕對坐標,東西南北;另一種語言形容相對坐標,在我的前后左右),會影響這個語言體系下的人看待事情的方式(絕對得、用標準來衡量;或者相對地衡量,尋找相對的判斷)。

當然這個命題也可以反著說,可以說文化影響了你所用的語言。但不管怎樣,文化之間的差異是事實存在的,那些思維定勢,也或多或少有真實的成分。

那問題就來了,兩種文化能和諧共處么。剛來美國上學的時候,這種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有時候形而上地抽象考慮,不知道應(yīng)該怎樣面對我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擔心與之相關(guān)的融入問題。

更多的時候是在小處體現(xiàn)的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比如我覺得有些直白激進的觀點聽起來很別扭,而我不想走極端,想采取一個折中的方案;或者有時候很奇怪這個人怎么只考慮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好壞,而不把對其他人的影響也考慮進去;更經(jīng)常的是發(fā)現(xiàn):哎,好像插不上話。

他們都在討論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從高中起喜歡的歌星/電影明顯,自己無比喜歡的墨西哥食物,神奇的醬料,還有各種球隊。有時候跟一群美國人在一起,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地爭論到底喜歡芝麻街(sesame street)里面的哪個人物,或者明星的緋聞八卦的時候,我就在想:我是該就這么聽你們說,然后一言不發(fā)或者自己發(fā)呆呢,還是該在適當?shù)臅r候插一嘴,說點相關(guān)的、我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半開玩笑地說,我好像不知道你們在說什么,tell me more about it之類的。

文化差異這種事情很少是大的震撼三觀的震驚(cultural ‘shock’),而是在小事兒上覺得,哎,我們怎么這么不一樣。你在看芝麻街的時候我在看葫蘆娃,你在看海綿寶寶的時候我在看哪吒傳奇?;蛘哂袝r候是面對一套完全不一樣的系統(tǒng),感覺非常陌生,不知從何下手的無力感。

Asian studies(亞洲研究)或者類似的以少數(shù)族裔為著眼點的研究,就在探尋文化的融合,以及少數(shù)族裔在一個文化熔爐里面的行為、感受、改變等等。沒機會上專門研究亞洲的課,但之前接觸到的對于少數(shù)族裔的社會學研究,著眼點是少數(shù)族裔的體驗,提出了很多問題,但從來沒有試圖去解決問題。

記得很久之前在留學圈里面紅極一時的文章,好像就有什么手把手教你如何融入美國主流文化,或者唱反調(diào),說永遠無法融入美國文化,再或者就在大談特談為什么“融入”是一個偽命題。

其實我們討論文化差異的問題,或者思考作為國際學生在美國的體驗,真的就是為了融入美國文化么?

感覺在少數(shù)族裔的研究中,究竟是不是少數(shù)是用絕對人口數(shù)來討論的,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話語權(quán)的缺乏,經(jīng)濟實力、地位的缺失,還有那種“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感覺,和自信心不足。我們在說少數(shù)族裔的時候所指的多是有色人種,在我的印象中,白人從來不會被列入“少數(shù)”的行列吧。

哪知那天和一個猶太朋友聊起天,說起文化身份這種東西,她告訴我說猶太人也是少數(shù)人種,覺得他們自己的話在美國“主流文化”里面的作用很小,一方面有白人的膚色,但另一方面也同樣是話語權(quán)的缺失,就像夾縫里面的隱形人一樣。等等,這樣的論點好像聽起來很熟悉啊。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在比如說德國,意大利,法國家庭背景下長大的第二代移民也會有類似的“作為白人”但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感覺。

這么聽起來“主流社會”是一個像幽靈一樣,誰也不知道該如何定義的概念。

想到了那個有趣的“salad bowl”理論,就說美國就像一個salad bowl一樣,里面是各種完全不一樣的原料,你永遠不可能讓里面的西紅柿,生菜,菠菜,胡蘿卜融合在一起,和另一種蔬菜合體。胡蘿卜永遠是胡蘿卜,無法成為生菜的一部分,但這也并不妨礙他們一起生活在這個salad bowl里面。

再澆上名為“美國夢”的沙拉醬,這一盆沙拉就做好了,每一種蔬菜覺得自己都不占優(yōu)勢,都覺得自己不是主流,都有不知道該和其他蔬菜如何相處的尷尬。

那這么說來,好像每一個種族的人都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有可能是因為膚色,經(jīng)濟地位,教育程度,性別,性取向,甚至是支持哪一支球隊)被孤立,覺得自己是minority. 用一個salad bowl的比喻來說明這是個正?,F(xiàn)象,好像是在逃避問題;因為那種無法融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屬于這里的身份缺失感,是真實存在的感覺,是無法用一個比喻來消除的。那應(yīng)該怎么辦呢?

其實答案說不定就在問題本身。

之所以會問出是不是“融入”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太想變成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太想找到讓自己可以覺得“I belong”的地方,最好還要是“I totally relate and belong”的感覺。但這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呢,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都沒有可能所有問題都看法一致,要想完全融入一個群體,豈是件容易的事情呢,況且還是在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里面。

就好像salad bowl本身就沒有想把各種原料融在一起的打算,是不是在美國這個地方也沒有什么融入或者不融入可言呢。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yes and no”.主流價值觀肯定是存在的,當然也有混得好的人和混得相對差一些的人,關(guān)鍵問題還是看自己怎么看。有時候不滿,或者不安全感的來源是想得太多。過于關(guān)注自己是不是一個群體的一部分,總是看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造成覺得“自己不融入”的最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問出的問題“我為什么不融入”是問題的本身。有時候不要計較太多,做好自己,讓自己開心比較重要。

就像每種文化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從你踏進一種文化、一個圈子的那一刻起,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都已經(jīng)成為了這個文化的一部分。你也在積極或者消極地,創(chuàng)造一種屬于現(xiàn)在這個群體的新文化。

不想太多也并不是說你要完全忘了曾經(jīng)的為人處世方法,或者你要死守著曾經(jīng)的價值觀不放。用一種東方中庸的觀點(或者說西方納什均衡的理論),最重要的是找到平衡。每一次新的觀點的沖擊不是為了改變我們,而是給了我們新的選擇的機會。

記得剛來美國上大學,國際學生新生歡迎(international wildcat welcome)的時候,我們組的領(lǐng)隊說過一句話,“no matter how far you go, don’t forget where you come from”。 和大家共勉。

標簽: 留學經(jīng)驗分享 生活 51offer編輯:Alice
更多>>相關(guān)院校

哈佛大學

所在地區(qū): 馬薩諸塞州 所在城市:Cambridge USNEWS排名: 2

2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