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聊天這個感覺上講,我就覺得我用中文比用英文的施展空間大很多,首先能學非常非常多的東西,其次很自如很輕松。我在美國寫paper的時候,很多時候感覺自己的詞庫很匱乏,常常寫著寫著發(fā)現(xiàn)一個詞我好像已經(jīng)用了5次了,這不行,我去google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表達。在中國,你想想什么人到了大學還要看中小學生范文呀?那不是文盲么。
多學東西多鍛煉,真沒想到還能多拿錢
那么回國后的體驗呢?
確實學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東西,確實交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朋友,也確實加了非常非常多的班,不過好在也賺了不少錢。
我當時加入公司的時候,沒想著要多少錢,就想著盡可能多的學東西或鍛煉自己。當時我實習的時候,了解到的月薪是不到1萬人民幣,這個水平我當時就覺得足夠了,你想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大學生,一個月給你一萬,很不錯了對吧;加入公司后整體調(diào)了一次薪,因為老板覺得大家太辛苦了,每天從9點半吭哧吭哧干到12點,周末有時候都不能回家,太慘了,所以給我們這個級別調(diào)到1萬5,然后經(jīng)過兩年的艱苦奮斗,我的薪水漲到了3萬左右,年終獎金可能跟工資差不多。
所以如果你非要問錢的問題,我其實覺得,至少在我的感受下,回國工作和在美國并沒有太大差別??赡苣阍诿绹业阶詈玫墓ぷ?,比如硅谷的程序員或紐約的金融領域,也差不多是8-9萬刀一年,折人民幣50多萬,這和我目前的工資在數(shù)值上相當,但是無奈美國的生活成本是北京的幾乎兩倍,尤其房租很瘋狂。我那位9萬刀的同學在紐約花1/4的年薪在租房,租得還是非常簡陋局限的十幾平的小房子,吃飯也很貴。他回國花同樣的錢住雙井,感覺自己進化了。另外在美國業(yè)余生活相對無聊,沒事情做。
美國同事都非常重家庭,基本一下班就回家,很少和別人social,單身的也就偶爾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也沒什么樂趣。而在國內(nèi)有太多吃吃喝喝玩玩鬧鬧的事兒可以在業(yè)余時間做了。當然,對我來說,大多數(shù)時候在加班。所以這個是別的朋友跟我說的,僅供參考。
回不回國,主要取決于這些:
總之,在薪資大概相同的情況下,生活也是非常不一樣的。看你怎么選。我覺得可以思考的幾個維度是:
語言能力:首先要看的是你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是否需要非常強的語言技能,如果你選擇社科類的,那你務必要有一個接近母語的水平,否則的話諸事艱難。如果你選擇的路徑不太需要很好的social skills,那你可以不考慮語言的問題。但話又說回來,在Google和Facebook這些公司,你的考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跟你的peers和上級的溝通順暢度,所以無論如何語言是有用的。
對美國社交文化的接受程度:你要意識到,你的黃皮膚決定你要在社交和融入上投入更多,才能獲得你在中國輕松就能得到的信任,你可能很難獲得那種“He is one of us.”的感覺。
所在領域:學CS或者未來想讀PhD,可能留美(一段時間)是個好選擇,因為美國在這兩個方面的確是非常領先的。中國相對美國來講,它是個增長更快的經(jīng)濟體,并且擁有更大的市場,很多商業(yè)規(guī)則和行業(yè)沒有美國那么成熟,不成熟就意味著有更大的空間留給了有能力的人和企業(yè)。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在美國學了技術(shù)后,回國創(chuàng)業(yè)了。這還有一個惡考量是,他們在那邊大多只能做到中層,做不到高層,有玻璃天花板。而國內(nèi)的留給海外歸國精英的空間,相對來說是非常大的。
最后,需要考慮你留在美國是為了什么
僅僅為了鍍金不值得,因為如果你沒有真正鍛煉到能力和經(jīng)驗,你就相當于浪費了時間。因為現(xiàn)在出個國太容易了,國內(nèi)一線城市這些HR和面試官不會再被紐約、硅谷、倫敦這些名詞嚇到了,他們更多地看重經(jīng)驗和能力;
同理可知,僅僅為了“我在美國工作過”這個面子,也是沒什么用的。
僅僅為了短期內(nèi)錢多也不值得,比如有些工作是一開始錢少后來蹭蹭蹭往上漲的,而有些則是一開始很多但一直是這么多。所以你要明白的是,攀比起薪是沒用的。在大家都攀比起薪的時候,你得想明白,真正對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重要的,是成長,而不是錢。賺錢是你27、8歲之后的事兒,而如果你在一畢業(yè)就放棄了成長的機會,那對你長期來看是很大的損失。所以盡量在畢業(yè)之后繼續(xù)選擇一個能繼續(xù)學很多東西的事業(yè),讀研也可以。但不要選擇那種學不到東西、而只是不斷吃老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