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美國認“爹媽”:寄宿家庭讓人受益終生

閱讀:11102 作者:Yi Bao
分享: 
在寄宿家庭中得到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必將讓你受益一生。作為你在美國的父母,住家爸爸媽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你也會影響深遠。

我今年高中畢業(yè),兩年前來的美國,兩年歷經兩個迥然不同的寄宿家庭,也了解周圍小伙伴在寄宿家庭生活中的千姿百態(tài)。從上一年的失敗到今年與寄宿家庭父母真的做到親密如家人,畢業(yè)之際難舍難分的經歷,我在心里也暗暗總結了幾條實用的經驗。

每當和朋友講到這個問題時總會有人提問:學習,體育,社交和生活都只是你自己的事,和寄宿家庭的關系真的這么重要嗎?搞好關系會不會很花時間?在這種對大學沒有幫助的事上浪費時間真的值得嗎?

是的,值得,而且絕不是浪費,在寄宿家庭中得到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必將讓你受益一生。作為你在美國的父母,住家爸爸媽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你也會影響深遠。在第一年的白人家庭,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美國人對于教育的理解。美國人非常重視學生對于社會的反饋,學校會花費心思把學生和課堂外連接起來,營造社區(qū)感(community)。縱然我們學校在學術上非常突出,當我喝寄宿家庭聊天時媽媽透漏最多的,還是對學校community feeling營造的欽佩之意。在實質上讓我理解了美國教育學術,體育,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um)及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結合的教育方式。我的第二個寄宿家庭是西班牙裔(Hispanic),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理解拉丁美洲文化中的熱情奔放。因為每周都被逼著去教堂,所以對于宗教在一定數量美國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也有了了解。

更重要的是,除了你的同學老師之外,你的家人們將是你接觸最多的人,與他們關系的和諧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你的心情,以及應對SAT, ACT, AP等繁多考試的心態(tài)。

就拿我自己來舉例吧,在美國的第一年,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白人農場主家庭。他們家擁有巨大的農場,在湖邊的小山坡上有著一棟三層樓高的小豪宅。因為家里富裕的緣故,他們不僅會每周去一次價格不菲的中餐館(一盆青菜20美金),在冬假里還帶著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吃喝玩樂。媽媽熱愛廚藝,所以每當我在廚房幫忙是總會學到很多烹飪的小技巧。在別人的眼里,我一定是上輩子拯救了全宇宙才有了這么好的寄宿家庭??墒钦娴挠羞^這段經歷的人會明白,在美國蹣跚起步時,我們每個人最需要的并不是豐裕的物質條件與享受,而是心靈上覺得自己有一個家的歸屬感。

縱然第一年的爸爸媽媽都非常善良和藹,農場的生活讓我很不適應,因為巨大的文化和背景差異,和他們的交流也不甚自然,在一起的時候總會有非常尷尬的沉默(awkward silence)。住家弟弟是一個獨生子,是他爸爸到中年之后在第二次婚姻中唯一的兒子,集“萬千寵愛于一生”。在家里總是仗著語言的優(yōu)勢對我的冷嘲熱諷,而我,在劣勢的那一方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舉個簡單的例子,作為一個不愛惜書本的小男孩,他的課本常常散架,卻總是在我面前看著書上“made in china”的標識感慨中國制造的東西爛爆了。就是因為這些有意無意的排擠,哪怕明白自己要學會開闊心胸,哪怕享受著如此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我的心情卻時時跌落谷底,學習起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動力,為了避開他的活動時間,自己也漸漸開始熬夜到晚上一二點,隔天一睡睡到十二點。幾個月后,我第一次SAT的成績新鮮出爐,1860,一個低于一般中國學生底線的水平。

今年的西班牙裔(Hispanic)寄宿家庭雖然并不富裕,但因為一些綜合因素(后面會提到),我度過了非??鞓放c充實的一年,為了最大化與寄宿家庭接觸了時間,我又恢復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每天沒有人際交往上的煩惱。在美國,經過第一年的掙扎,我快樂的理由變得越來越簡單,有時候一段不錯的對話可以make my day?,F在我一和家人聊天,需要擔心的不再是沒有話題,而是一不了心就聊得太久。沒有了后顧之憂的我學習起來更加順風順水,最終SAT獲得了閱讀滿分總分2360的好成績。高效率的學習可以說是和寄宿家庭的良性關系分不開的。

知道了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性后,我們應該找出對策來與寄宿家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一段和諧有愛的關系應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如何選擇適合的家庭以及如何相處前邊我簡要的講了兩點與寄宿家庭相處和睦的重要性。他們既是廣大留學生們了解美國文化的橋梁,融入社會的訓練場,又是獲得幸福和安慰的港灣。既然他們在我們在美國的生活學習乃至整個人生的作用如此巨大,如何與他們建立友情乃至親情是每個作出這項選擇的留學生的必修課。

一段良性的關系必定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需要建立情感紐帶(bond),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寄宿家庭會是至關重要的開始,而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與新家人互動并漸漸融入是給這段日子畫上完美句號的關鍵。我就來結合自己的經歷和身邊小伙伴的所見所聞來講講如何挑選一個合適自己的寄宿家庭。

首先,如果站在寄宿家庭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想一下他們接待國際留學生的原因,答案不外乎三個:錢,體驗或者in between。我就先分三類分別講一下這三種動機不同的寄宿家庭的最大特點。

以錢為目的的寄宿家庭,大致有這么幾個共通點:第一,他們大多同時接待著兩個或以上的國際學生,并且是不是地向中介透露他們改造自己房子(甚至放棄自己臥室)去接待更多學生的意愿。 第二,他們常常會在各方面克扣學生的生活費,比如做飯的時候會特意少做一點,給寄宿學生買瓶裝水(有些家庭沒有冰箱直接飲用水)的時候會挑最便宜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家庭不常常是生活條件很差的家庭。我就有一個朋友住在一棟三層還有一間閣樓的大房子里,家里還自帶游泳池和網球場??墒沁@個家庭要同時供四個孩子上私立中學,所以同時接待了三個中國留學生。在這樣一個孩子眾多的家庭基本的不到父母太多的注意和親情層面的關懷。當然,這一類的寄宿家庭也有優(yōu)點,由于家庭把學生們當成家人和客戶,所以相處起來總是非??蜌?,學生想要去哪里一般會極盡所能開車送,對于學生生活上的管教也不會很緊。

第二類,以體驗為目的,以建立情感為目標的寄宿家庭。這樣的寄宿家庭確有不少,里面的家人,尤其是爸爸媽媽,通常會對學生們非常熱情,邀請學生參加各種家庭聚會,希望盡快的使學生融入到自己的家庭中,比如我第一年的寄宿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在這樣的家庭里生活也不是完全順風順水。首先,因為沒有經驗,在接待學生之前往往會期待過高,也對照顧一個學生的辛苦程度沒有足夠的預估。我第一年的媽媽只有一個兒子,多了我這個女兒之后,因為我和弟弟的體育項目(一般都在放學后)在不同的時間段,來回接送就讓她精疲力竭。再者,因為這些家庭或多或少期待著學生和他們建立足夠深的感情,每當我因為學習等原因拒絕他們的邀請時,我都能看到他們眼神里深深的失望,我自己的心情也會快速的低落下去。問了問身邊的小伙伴們,他們大多也有這樣的經歷。當他們發(fā)現和你情感的建立沒有向他們想象中的路線發(fā)展時,雙方同時都會陷入無措,失望與希望交錯的狀態(tài)。

第三類家庭通常會以錢為動機,但是因為長久的經驗,能夠更好的與學生們相處溝通。我的第二個家庭都是這樣的情況。這樣的家庭通常會兼具第一種第二種家庭的優(yōu)缺點。我們家非常節(jié)儉,平時不用電時都要把插頭拔掉(是的為了節(jié)約電)。但是由于媽媽的性格非常好,我自己在相處上也有了從第一年獲得的經驗,我們慢慢發(fā)展成了對方永久的朋友。

我建議,那些性格較為內向,希望高中生活主要投入在學習上的同學們可以選擇第一種家庭,而希望可多做extra curriculum,多交朋友,周六周日也更愿意把時間放在陪伴爸爸媽媽,去教堂還有出去玩的同學們選擇第二種家庭。

在家庭的類型選完了之后,在決定前與host parents提前進行一下交流也是至關重要的。最好是面談,如果條件不允許,最差也要在skype上面多多交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好之外,與爸爸媽媽性格是否合得來,宗教理念是否兼容等等也是很重要的評判標準。

一旦入住了之后,哪怕性格不合,只要沒有很大的摩擦,我也不建議同學們在學年內換寄宿家庭,這樣即會傷了與爸爸媽媽的感情,又會在很大程度上耗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除了父母的選擇之外,學生自己的性格和調整心態(tài)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兩年來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以及融洽相處的秘訣我想談一談最主觀,也最重要,最有彈性的一個因素——就是同學們自己的性格。

先來說說自己吧。

第一年來到美國,對于環(huán)境的不熟悉以及語言的不通暢致使我始終處于一種自卑,敏感,防備的狀態(tài)中。初來乍到,正是這三種態(tài)度最要不得,任何一點都會給你的人際交往打上重重一擊。

在一個自卑的人眼中,所有人都對自己抱著冷漠或鄙視的態(tài)度,甚至會把別人的友好扭曲成善意的施舍。第一年的時候我想辦社團,按照我們學校辦社團的流程,社團的核心成員(一般president,vice president,secretary等)要得到15個同學的簽名外加還要再agenda committee 面前作一番演講,得到通過。當我拿著社團申請書走在走廊中懷著我的自卑收集簽名時,我甚至可以聽到走廊上其他人心里的“不懈”,“一個人生地不熟,連話都說不好的中國人辦社團?她憑什么?”。然而事實證明我的聽到的僅僅是幻覺,還沒等我開口,我剛剛在課上交到的朋友們就圍過來問我。得知我要辦一個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社團中,所有人眼中的笑容都透露著真實的鼓勵與支持。15個簽名很容易就要到了。之后在agenda committee 的演講也一下子變得順風順水。當我站上講臺時,本來吵鬧的會議室一下子安靜下來,大家對于我這個新朋友抱有絕對的尊重,眼睛里也透露著相同的支持。

其實在寄宿家庭的生活也是一樣。當自己自卑時,很容易壓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一個寄人籬下的房客,而不是新家庭的新成員。我剛剛到新家庭的時候,覺得新家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給別人添麻煩,甚至拒絕了媽媽帶我去費城的邀請。身邊的同學一開始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其實大多數的寄宿家庭,無論是為情還是為錢,都不會只想得到一個冷冰冰的房客。他們也想為你做些什么,也想了解你的內心,向初來的你伸出援助的雙手。這個時候,接住這雙手,并回以溫暖,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過分自卑,自以為是的想要“不給別人添麻煩”往往會給家人一個你不愿意和他們建立情感的錯覺。

敏感也是與寄宿家庭交往的大忌。過分敏感的人背弓蛇影,疑神疑鬼,也就格外脆弱。再上兩篇文章中,我曾今屢次提到我第一年的弟弟對我的冷嘲熱諷。事情具體存在,但如若我當年多一些“鈍感力”,對他有意無意的挖苦付之一笑,未賦予深思,也許我們在很多小事上的矛盾都可以化解。

敏感還往往和小心眼和過高的自尊心有著莫不可分的關系。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和家庭每周看jeoparty(美國一檔很出名的電視知識競賽節(jié)目)的時候了,由于題目大多關注歐洲和北美的歷史文學語言風俗,本來英語反應能力不夠好的我在知道答案的情況下都不能快速反應,何況我對大部分題目涉及的知識都了解甚少,每期我搶答出的題目屢屢徘徊在0和1,遠遠低于其他的家庭成員。這并不是一件值得感到羞愧的事情,但我在弟弟每每的嘲諷之下抬不起頭。其實弟弟對我的挖苦也只是開個玩笑,抑或是他為終于不用當家中墊底而感到驚喜。這件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于前半年的我也難以忍受,甚至想逃避每周二的家庭時間。但在國外的生活中,我們遲早要對或明或暗的諷刺產生免疫,哪怕兄弟姐妹有意,笑一笑便能化為無意。

最后一個萬萬不可取的心理狀態(tài)就是防備。我有一個朋友,住在同一個寄宿家庭三年,雙方卻還是以姓氏相稱,這是一種比房東房客還要糟糕的疏遠狀態(tài)。也許有同學覺得無所謂,但正如我在第一篇中提到的,這樣的疏遠會使一個人鮮得親情的關懷,而親情的缺失會對一個處于高中階段的青少年產生日積月累的心理上的負能量。我也是用名字來稱呼我的第一對寄宿父母的。稱呼這個東西,一旦確定了就很難改掉,但它確實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同學們和家庭的親密程度。所以無論一開始別不別扭,只要寄宿爸媽愿意,請一定用“dad”和“mom”稱呼他們!漸漸的,你會發(fā)現他們真的會和你朝這個方向發(fā)展(甚至開始代替你親父母逼你好好讀書ORZ)。

言而總之,如果父母的選擇是硬件設施的話,那自身的修煉就是軟件。容易交往的性格或者改善關系的決心will get you everywhere!

更多>>相關院校

普林斯頓大學

所在地區(qū): 新澤西州 所在城市:Princeton USNEWS排名: 1

2個學生正在申請

免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