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來澳洲后最大恐慌是什么?我想應該是覺得澳洲本地同學都非常厲害,他們很多人都在課上侃侃而談,而且他們那種發(fā)言方式,不是像國內那種"三好學生每次都最快地報出標準答案"那種炫耀式的發(fā)言。澳洲本地同學,會在課堂上非常誠懇地和老師探討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而且一點都不會緊張,非常自然的樣子(他們做presentation也是這個風格)。我經(jīng)常觀察他們,可以說完全顛覆了自己的三觀。我為什么覺得澳洲同學很厲害因為我覺得,他們貌似很隨意的侃侃而談,都是真正思考過后的結果,而我這個從國內過來的好學生,太習慣于用書上的標準術語和思路來應付學業(yè),離開了書本我就不知道怎么辦,不但創(chuàng)造性思維幾近枯竭,甚至連真正的思考都很少有過。當初我經(jīng)常這么形容自己在澳洲自由學術氛圍中的尷尬"就像一只關在籠子里太久了的小鳥,放它去廣闊的原野,它反而不會飛了"。
.然后針對這三個我認為很嚴重的問題,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 上課全神貫注,朝"能100%聽懂"這個方向努力,并且盡量用心揣摩老師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時刻牢記"我有朝一日也要像老師一樣站在上面侃侃而談"這個目標。
(插句題外話,我現(xiàn)在感覺當初那個"100%聽懂"這個目標是很正確的,如果要在澳洲像本地人一樣生活的話,接近100%聽懂可以給你帶來極大的自由感,其余聽不懂的1%,你稍微問一問,也是比較自然的事了。這樣人家和你交流不會感覺費力。)
2. 課后把所有要求的課本閱讀一字不落地讀一遍。一般人是不屑于讀的,認為PPT就足夠。但我因為對自己的英文水平和專業(yè)水平都感到極大恐慌,所以我就去非常認真地讀了。所有的生詞(不管專業(yè)還是非專業(yè)),都去查一遍并記下來,并且時刻牢記"我有朝一日也要能寫出課本上這樣完美地道的英文"這個目標。這么讀非常辛苦,但很有用,加深了我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也大幅度提高了我的英文水平??梢哉f沒有當初這么苦讀,我根本沒法應付現(xiàn)在的工作,因為我的工作對語言和專業(yè)要求都極高。
3. 有一個短假期回國,重拾了"新概念英語2".這其實是因為考雅思。第一次考雅思沒考出4個7,回國看了一個月新概念第二冊,就考出來了。知道為什么嗎英語越學到后面,會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基礎不牢固,于是我認認真真拿起新概念英語第二冊,我問自己這么一些基本問題"新概念英語第二冊上每一句話,你都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寫嗎每一篇文章的架構是怎樣的你看懂了嗎"于是我想學語文一樣的去一字一句推敲新概念英語第二冊,就發(fā)現(xiàn)其實這本書上還有許多可以鉆研的地方。很有趣的是,我就是靠這本貌似很簡單的書,把寫作弄上了7,而不是用人家傳說的"新概念英語三".
4. 然后還是那個假期,我看了幾集楊瀾和老外的訪談錄。突然領悟到,雅思口語,如果我也把自己想像成被采訪的專家,就可以侃侃而談不緊張了。后來雅思口語7.5,還不錯。
5. 還是口語。前面說了,我相當佩服澳洲本地同學。所以我也模仿他們那樣,在tutorial上主動發(fā)言,一開始還是只能鸚鵡學舌點課本上的老掉牙知識,不過至少有勇氣發(fā)言了。后來也越來越自然,tutorial上發(fā)言已經(jīng)是很自然的事了,記得那節(jié)tutorial的老師還挺喜歡我的。所以澳洲老師都是單純的,你多發(fā)言,他就會覺得你很聰明很積極!不過我后來也成老油條了,因為既然發(fā)言已經(jīng)不是個問題,就索性開始裝酷,上課又不太發(fā)言低調做人了,哈哈!
但是這個能力還是沒有失去。前一陣子工作上參加communication的培訓,我也是和老師談笑風生,非常自然了,其實我在中國的學校都不曾這么積極過。
其實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澳洲式的發(fā)言,不必語驚四座。我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參加過很多群體討論的場合,主要訣竅就是"把自己想象成置身在一個思維力場里,每個人的發(fā)言,都是各種思維在流動,你所要做的,就是受到這些思維的啟發(f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貢獻出去",相信我,根本不會有人來在乎你英語講的如何,你儀表如何,你說話是否得體,等等這些白癡問題!只要你肯講,一般來說大家都是會靜靜地等你講完(即使你講得很慢很不流利,這很正常,因為你在試圖表達一個未成形的想法),如果這時候有人忍不住插嘴,你就說"please, let me finish".澳洲的各種會議,我參加過那么多,從來沒見人紅過臉。即使是國家級的專業(yè)會議,也都是大家誠懇地用平實口語化的語言探討一些技術問題而已,沒有道貌岸然,也沒有劍拔弩張,更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斗。所以,盡管放松,有什么好怕的呢
6. 繼續(xù)講口語(相當重要)。除了上課發(fā)言,還可以多去參加一些學校的課外活動,這主要是培養(yǎng)你在正式場合的社交能力。樓主自己在這方面,可以說基礎很差的,天生內向又敏感,還羞澀,在國內屬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所謂"大家閨秀".記得第一次參加一個社交場合,是學校的一個business培訓活動,課間休息的時候,就是外面放一排餅干,然后你自由和同學社交去。樓主一個人也不認識,看他們三三兩兩聚一起,都不知找誰說話。就這樣尷尬了幾回,樓主繼續(xù)被冷落,有一次我終于忍不住了,就偷偷地回教室拿起包就直接walk away,玻璃心碎了一地,就差"掉眼淚"這種爛俗劇情了。后來樓主陸續(xù)又參加過其他一些networking活動,稍微活潑點了,但還是會抱著"交朋友"這種目的前行,這又導致樓主玻璃心碎了一地,因為所有networking上認識的人,第二天全不見了,回頭誰還認得誰啊!樓主曾經(jīng)為這事傷心過好一陣子,因為我是真心實意想交一些澳洲本地人朋友的。但后來慢慢想通了,為什么呢文化差異啊!如果不客觀地去了解文化差異,就容易導致玻璃心。其實是這樣的:澳洲式的交往,是輕松隨意的,你不必抱著任何"交朋友"的想法去和他們交往(越是這樣越是交不到朋友,當然倒貼除外),你可以抱著這樣一個信念"我就是去找一些有趣的人聊聊天而已",這樣就自然了,而且你會開心很多,不會拘束,因為第二天誰還認識誰啊說實話,樓主從未在任何networking上認識什么朋友,當然這反映了我缺乏人格魅力(也沒有利用價值),但我再也沒有因此糾結過,因為就是聊聊天而已啊!
7. 還是講口語。除了和澳洲人練口語,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主要是一個output過程,你還需要大量的input,才能提高你的output.所以課余時間,ABC Radio就是我們的好朋友了,各種podcast任你選,還都是澳洲本地英語。一邊耳朵聽,然后摁pause,一面再把剛才聽到的內容一字不落地復述出來(不看任何transcript)。這又是個痛苦的練習,不過很有效果。
上面就是我在澳洲學業(yè)期間可以重點分享的內容了,其中英語講了很多,因為最重要。你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我講的東西,都沒什么特別神秘的,但是你是"做"還是"不做",差別很大,不付諸行動,只是"知道",永遠不會有進步。至于我為什么還能比較有毅力的堅持下去,因為我來澳洲的目的很單純 -- 就是非常喜歡英語和西方文化,也渴望融入這個社會(因為不喜歡國內)。
論學業(yè)方面,我其實最大的收獲是培養(yǎng)了critical thinking skills,這個主要是在我Honors期間、以及后面工作中鍛煉出來的質疑懷疑的能力。但是我想大多數(shù)人可能用不上這個技能,所以就不詳細講了。其實這也很難講,主要需要你自己開動腦筋。簡要來說,真正的critical thinking,就是能客觀地引用facts,對其提出合理的質疑,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improvements,這需要你非常specific about your arguments.可以說,只有真正學會critical thinking,才能形成真正有力的見解,進行理性的探討。國內有關這方面的訓練可能很少,即使在澳洲,真正的critical thinker也不多,而且大多是出于學術或者工作需要,所以不再贅述。學術篇:
很多人都認為澳洲大學學不到東西 - 因為和國內的教學模式不同,老師不管你,課程內容又比國內淺顯。
而我自己是恰恰相反,覺得澳洲大學能學到的東西太多了。我記得我剛來澳洲上大學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非常的“恐慌”:
首先是覺得自己英語一塌糊涂,每天上課都是全神貫注大氣不敢出地聽老師講英文(即使這樣,也沒真正聽懂多少,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然后不停地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我才能像老師一樣站在上面用英文侃侃而談"這個問題后來就成了我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然后是覺得自己專業(yè)水平一塌糊涂(雖然國內大學那會兒是所謂名列前茅的)。會計專業(yè),授課重點和國內不同,國內側重于教你怎么寫會計分錄,這里上課就是直接拿大段大段的會計準則原文放在PPT上給你看,會計分錄也教,但屬于"輔助教學"工具。我說實話,國內的中文會計準則都沒看過,更別說這些英文的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看不懂,老師講的東西,光靠上課也聽不懂。整天云里霧里的感覺,作業(yè)基本都一知半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