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留學經(jīng)歷,都是血淚史。
1、第一次踏出國門
2008年是個不平凡的年份,南方冰災,汶川強震,北京奧運……對于我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因為那年,我考上了二中。父親雖然嘴上只淡淡說了“水到渠成,情理之中”八個字,但我能看出他在和朋友同事聊起子女問題時言談中的那份欣喜與滿足。的確,二中就是一個牛棚,在這所處處大牛的校園里,我再不是初中時的尖子,然而我依然驕傲與慶幸,因為我也是這牛棚里的一員。
那年年末的一個夜晚,我還在屋里磕物理卷子,微醺的父親走進我的房間對我說,兒子,想不想去外面走走,去南半球,澳洲?
這對我來說就是一次冒險。
我從6歲開始接觸電子游戲,仙劍,軒轅劍,風色幻想,伊蘇……未知的旅途和陌生的環(huán)境會讓我莫名興奮,16歲的我立刻給了肯定的回答。
隨后的日子我開始和英語單詞較勁——我知道這是探險者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在每天11點左右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yè)之后,我還要花1-2個鐘頭背單詞,其惡心程度令人發(fā)指。高一那一年,我整整瘦了20斤,從140到120。母親看我玩兒命的憔悴樣子頗為心痛,我每次都會做個開玩笑道,“我可是要成為未來的科技精英,政治領袖或者行業(yè)領軍人物呢。”我從游戲中得到經(jīng)驗——不殺怪練經(jīng)驗,是無法升級進階獲得技能的。那時候?qū)ξ襾碚f,每個單詞就是我換取經(jīng)驗值索要斬殺的怪。終于,我在第二次雅思考試中刷到了理想分數(shù),我依然記得口語考試時黑人小哥略帶驚異和欣喜的眼神,我從那眼神中獲得邁出國門的巨大自信,在這之前,我對未來的探險的勇氣在熱情降溫后幾乎消失殆盡。
簽證體檢等一系列手續(xù)辦好,只身飛往南澳首府阿德萊德。我無數(shù)次問尚未成年的自己,我能行么?當機場送行看到靠在父親肩膀哭的泣不成聲的母親時,我心里已經(jīng)有了答案:這不是我能不能行的問題,是我必須得行。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做自己選擇的道路,滾也要滾完。
大洋彼岸的風裹挾著我沉重的心情送我下了飛機,我知道,我要開始一段屬于自己的冒險奏鳴。
2、第一次體驗國外教育
我所去的城市,是南澳州的首府阿德萊德。在出國之前,我也從未聽說過這個地方。相較于悉尼和墨爾本的繁華和燈紅酒綠,這個小小的城市有著安靜的氣息,年輕而充滿著朝氣,似乎更利于靜心學習。這個城市有著澳洲八大名校之一的阿德萊德大學,而我所在的學校,便是阿德萊德大學附屬中學。
如果說真正的輕松容易,只有在語言班才是這樣,每周大概也就那么25小時上課時間,分為英文,科學,社會課,也常常利用上課時間看電影,聽故事,到街上做調(diào)查活動。當然,做了這些活動,都會被要求寫相關的作業(yè)。不過總的來說,語言班基本上是沒什么作業(yè)的,只要整天去聽聽課,和老師瞎侃就行了。
之后,我順利的進入了高中,念十一年級,也就是高二。中介說這學校在大學校園里,享受的設施及待遇,比如圖書館實驗室什么的,全都是大學的。我們覺得這樣挺好,能提前感受大學的學習,適應國外的學習環(huán)境。似乎也能順理成章地在將來進入阿德萊德大學,那也不錯,畢竟是澳洲八大名校之一。
可是當我來到學校,完全覺得自己被騙了。我們學校的主樓之一,建在阿德萊德最繁華的步行街的商鋪上面,就像寫字樓一樣,只有兩層,很少的教室,沒有校園。和普通的高中相比,實在是不能稱其為一個高中。那個時侯的我們,開始很羨慕類似于阿德萊德高中之類的正規(guī)中學,有超大的足球場,有漂亮的制服。那個時候還聽說別的學校有開始什么騎馬射箭,做飯家政之類的有趣的課,而我們連體育課都有不起。
不過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個選擇應該是沒有錯的。我們學校和普通高中有個很大的區(qū)別,是專為想考大學的學生設立的學校。在澳大利亞,當?shù)厝藢τ趯W歷并不像國內(nèi)這樣看重,大部分人都是只上完高中就開始工作了,有的也會上技校一類的。其實對于他們來說,技校反而是更加實用的。所以說,我們學校并沒有開設那些有趣的技能課,而是全部針對考大學開設相關的課。比如說,物理,化學,數(shù)學,英文,經(jīng)濟,會計,哲學,心理,藝術,音樂,戲劇之類的。最大的好處,是我們學校十二年級的學制,是仿大學的,每周每門課開設lecture,也就是大課講座,還有兩節(jié)小課,單獨進行輔導,而我們也有幸天天跑阿德萊德大學的各大講堂聽課,提前習慣了大學的學制。
在十一年級,我們需要選擇六門課程,其中英文是必修,數(shù)學必修一門,文理不同科至少要有一門,我選擇的是英文,高數(shù),普數(shù),物理,化學,設計。其實從11年級選課的這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決定了你的未來。數(shù)學和物理,都要學滿兩年。
還記得我第一天進高中上學,只在下午有兩節(jié)課,物理和化學?;蛟S是永生難忘的化學課吧,就像聽天書一般,根本不知道在講什么。那節(jié)課老師給每人發(fā)了一張紙,上面有十多道題目,讓我們拿著紙互相問,看看對方是否知道答案,然后把對方的名字記下來。其實是一個熟悉同班同學的過程。還沒等我看懂問題是什么,就懵懵懂懂地跟著大家站起來問。被人問道,都說不知道,然后對方會告訴我答案。那個時候,不僅連問題都看不懂,連人家告訴我的答案也不懂。carbon dioxide。直到回來回家查了,才知道,那道題是問,光合作用植物吸收的物質(zhì)是什么?答案是二氧化碳。
本來是非常簡單的東西,可是因為對專業(yè)詞匯的不了解,就根本不知道是在講什么。而且那個班只有我一個國際學生。
那天晚上,因為這一堂什么都沒聽懂的化學課,我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而那個星期的第二節(jié)化學課,因為上節(jié)課根本沒聽懂老師布置了什么作業(yè),而被要求補起來。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不止一次,剛進入高二的那段時間,只能用焦頭爛額來形容。接下來是更加困難的論文、演講和考試……國外留學遠比我想象的要艱辛。
也許國內(nèi)的人會覺得寫論文是很容易的事,隨便找點資料就完了,但是對我們來說,抄襲是第一大罪。你如果有任何一句話是引用到別人的文章,就一定要注明取自XXX,任何不是自己研究得來的數(shù)據(jù),都要注明是從哪來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抄襲。而且傳說中,我們老師有一款查抄襲軟件,我們交論文,很多時候都要交電子稿,那個軟件能識別出你是否抄襲,只要你的論文里有20個連續(xù)及近似連續(xù)的詞與網(wǎng)絡中的文章或者科學雜志期刊中的一樣,就判定為抄襲。所以寫論文對我們來說痛苦至極,先要花好長時間閱讀相關資料,寫提綱決定自己要寫的主線,整理歸納相關資料,在一點點組織起來變成自己的話。
做演講也是很難的一關,不能照著自己的稿子念,只能看自己做的幻燈片和帶有提示性字詞的卡片。不僅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連臺風也是評分標準之一,眼神交流,肢體語言,與聽眾的互動之類的,做完演講以后,老師和同學就會提問題讓你回答。總之,對于我們這樣英文為第二語言的人來說,做演講都是最難的,任你頭天晚上熬夜把演講稿背得爛熟,也會被評為呆板,死記硬背,沒有聲情并茂之類的。不過大部分老師還是比較理解我們的。
總之,寫論文和做演講,就是我們最大的難關,加上測驗。不過測驗對于我們這樣已經(jīng)習慣大考小考的人來說,還是要稍微簡單一些的。不過這樣的測驗,和國內(nèi)的還是有很大區(qū)別,其實應該說,是學科和學習方式的區(qū)別。
國外的學習,對于習慣于填鴨式教育的我們來說,想要學好,真的挺難的。當?shù)氐膶W生因為從小就受這樣文化的熏陶,學習能力非常強。比如說數(shù)學,高二的時候開始學因式分解,高三的時候就能學到不遜于國內(nèi)的微積分之類的知識,而且成績絲毫不比我們中國人差。寫論文,做項目,團隊合作,演講等等能力都比我們高很大一截,更不要提語言的組織能力了。而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掙扎向前。
如果說十一年級是讓人基本適應澳洲的學習方式,那么升入十二年級的我們,開始真切的感受到高考的壓力。澳洲的高考是省統(tǒng)考,每個州的題目都不同。從11月開始,整場高考持續(xù)二十多天,每個人根據(jù)自己所學的科目考五門,得出每一科的高考成績。而每個學生,都會有在校成績,是根據(jù)平常的測驗和正式作業(yè)得出的,經(jīng)過一定的換算,統(tǒng)一標準。高考成績占百分之五十,在校成績占百分之五十,得出來一個每門科目的分,滿分20分。最低的那門科目折半,五科相加,得出一個總分(滿分90分),然后整個南澳州統(tǒng)一所有學生的分數(shù),由高到低給出你一個TER,比如說60分,那么你就是整個南澳州的前百分之四十,如果是99分,那么你就是全南澳的前百分之一。而這個分,就是大學的錄取你的分。
其實在國外,高考的壓力確實比國內(nèi)小很多,是因為社會的關注度比較低,但是高考的難度卻是非常大的。除了必須保證平時每一次的成績,最后大考也是至關重要。臨近考試的日子,圖書館都爆滿。而中國學生已經(jīng)因為閑散的教學模式悠閑慣了,似乎也根本沒辦法抓緊起來。就這樣,我們在湖里糊涂的狀態(tài)下,接受了高考的檢驗。
不過澳洲比較好的就是,即使如此,只要不是太差,混個一般大學的文憑也還是有希望的,大不了再念一年預科之類的,也能說得過去。
既然過了高考,那么也要稍微點評一下澳洲的大學。
澳洲與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學沒有明確的排名,對于中國人來說,墨爾本大學和悉尼大學是最有名的,然而只是針對國內(nèi)的人。在澳洲,真正公認的好學校,是八大名校聯(lián)盟,被稱為澳洲的常春藤聯(lián)盟,也就是澳洲最頂尖的八所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國立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莫納什大學,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這八所學校各有所長,不相上下。對于想要回國發(fā)展的人來說,墨爾本和悉尼大學是最佳選擇,因為它們在國內(nèi)的知名度最高。然而如果要留在澳洲發(fā)展,就應該根據(jù)自己想學的專業(yè)選擇學校。其實澳洲公司招聘,看重的不是畢業(yè)院校,而是你的在校表現(xiàn)。
我們在高考之前,就開始申報志愿了。每個州每人都可以申請6個志愿,國際學生有一項特權(quán),只要你的高考成績到達它的錄取線,那么你將收到所有的錄取通知書,然后隨便選擇。
高考前夕,我報了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麥考瑞大學的大約十七個專業(yè)。
等到考試結(jié)束的那一刻,尤其是考完化學時候,雖然我還有好幾道題一下子想不起來,但是還是放下了筆,想,終于結(jié)束了,我這一輩子都不再碰化學了。
高考完以后,每個人都被回家的喜悅填滿,開開心心回到家,開始悠閑的假期生活。不過轉(zhuǎn)眼一個月的時光就過去了,圣誕節(jié)前夕,高考成績公布了。
記得在快要公布成績的那天晚上,有些緊張,早上一大早就醒過來上網(wǎng)了,緊張的要死。不過看到成績,大大的舒了一口氣。實在是出乎意料。根據(jù)我的平常成績,如果發(fā)揮好的話,TER應該在95左右,而高考的時候自我感覺不怎么樣,后來都想,只要不低于88就好了。結(jié)果最終成績是98.4,也就是南澳的前1.6% 這個成績,澳洲的所有大學,所有專業(yè),都可以任選了。
在這之后,錄取通知書陸續(xù)來了,所有的專業(yè)都錄取了。包括墨爾本的經(jīng)濟,工程,環(huán)境,悉尼的建筑設計,麥考瑞的精算,新南威爾士的光電太陽能等等。最后,我選擇了墨大的經(jīng)濟。
當我收到墨爾本大學的確認錄取函之后,我在澳洲的高中學習也就塵埃落定了。
3、第一次在異國他鄉(xiāng)失聲痛哭
因為父親是一名軍人,所以從小接受的教育使我相比與同齡人更為獨立和執(zhí)著,雖然我不是那么聰明,但我可以足夠自信的說,我足夠努力,足夠堅強?;蛟S這是我能夠考上二中,能夠迅速適應留學生活的根源。
然而所有留學生的經(jīng)歷都是一部辛酸史,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接觸者文化背景各異的不同人,使用著非母語的第二語言交流,身邊不再常有朋友的關懷,父母的幫助,一切與曾經(jīng)習慣的生活大相徑庭。
當然,更折磨人的是孤獨。一個人去學校報到,一個人去醫(yī)院看病,一個人在不堪忍受寄宿家庭提供的“黑暗料理”之后晚上偷偷溜出去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找吃的,一個人面對二房東的卷包會穿著僅剩的內(nèi)褲在朋友家蹭吃蹭住,一個人面對考試Fail……
但我都挺過來了,生活不相信眼淚,更何況,我是軍人的兒子。我只有足夠堅強,才能贏得足夠美好的未來。
但是那次我還是沒忍住。大一那年,我用掙到的第一筆錢為外婆買了80歲的禮物——一把非常精致的羊角梳,打算假期回國送給外婆。在我和母親視頻聊天的時候,我提起這件事,沒想到對面的母親突然淚流滿面,告訴我一個月前外婆去世的消息。我強忍著淚水安慰母親,卻在結(jié)束視頻之后蒙著被子哭了整整一個晚上。
4、第一次在國外體味家的感覺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澳洲的生活,并且有移民澳洲的打算。我并不是不愛國,作為一名軍人的兒子,我從小受到的愛國主義熏陶超乎常人。那我為何想移民?
我現(xiàn)在工作的月薪是3000澳元,換算成工作時間,我工作1小時可以買2斤新鮮牛肉,工作1天可以買一雙Nike跑鞋,工作1周可以付清一個月的房租,工作10天可以買一臺新的macbook……而這些對于一個國內(nèi)的畢業(yè)生,都是天方夜譚。我們放大一些看,假設無論我在澳洲還是北京,都有100萬存款,在澳洲買一輛特斯拉,對于我來說,花費了我存款的1/10,而在中國買特斯拉,則需要花費我存款的6/10。再說買房,在墨爾本,我要買一個市中心大2房的公寓,現(xiàn)在需要65萬澳元,作為普通人,如果我一年存2萬,拋出去各種經(jīng)濟因素,我要存32.5年,我可以僅憑借自己在有生之年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作為世界最宜居國家之一,澳大利亞有著干凈的空氣,迷人的海景,便捷的交通,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唐人街有著我想吃的一切家鄉(xiāng)菜,而且我可以用20澳幣品嘗世界各地美食……
相對于同水平的國內(nèi)一線城市,這已足夠輕松。我唯一疑惑的,就是如何融入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絕非易事,尤其是前幾年。我在墨大的一個中國學長說過,即使當工程師坐進高級寫字樓,還是覺得永遠融不入主流社會。國外留學就是這樣,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留學生似乎永遠站在被社會邊緣化的位置,即使你足夠優(yōu)秀。
我所理解的“融入”前提要自身獨立,不僅包括生活獨立,更包括經(jīng)濟獨立。而我的家庭并非那么富裕,父母不過是平凡的軍人和平凡的教師。兩年高中的學習與生活幾乎花掉了他們半生的積蓄,升入大學,我決定不再拿家里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