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一般實行學分制。學分制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它伴隨著選課制的出現(xiàn)和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發(fā)展而逐步確立。貫穿于美國高校現(xiàn)代化整個階段的學分制,有效適應了美國高校體系靈活多樣的特點,并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般而言,美國大學本科學士學位四年,120 - 180個學分;碩士學位2年,約40個學分;很多學??梢蕴峁? 年的本碩連讀。一門課1-4個學分(credit),學生一學期修3-5門課也就是9-15個學分。
全日制學生本科一學期最少修12個學分,研究生最少修9個學分,美國要求一年至少修2個學期,也就是本科一年最少24個學分,研究生18個學分。只要完成規(guī)定學分,考試合格就可以畢業(yè)。
而與學分相對應的選課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
第一種是全開放選修(也稱自由選修)。這是美國大學學分制實行初期的一種選課形式,目前只有少數(shù)高校仍在實行。這種形式除了一般只規(guī)定英語和現(xiàn)代外語為必修課外,其余均為選修課。
第二種為半開放式選修。這種形式一般在美國工科院校實施,通常規(guī)定選修課比例在20%~40%,其比例相對于自由選修學分制要小得多。
第三種為主輔修課程并行式學分制。這種形式將學生應選修的課程劃分為主修課與輔修課,且主修課所占比例大于輔修課。例如,加州大學規(guī)定的主修課比例為70%~75%,輔修課則為25%~30%。
第四種是分組選修學分制。這是一種專業(yè)課與基礎課并舉的方法,強調低年級學生要通選不同系、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廣泛涉獵,其目的在于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接受不同思維的訓練。目前,美國大多數(shù)高校都實行這種選課方式,反映了其重視基礎知識及培養(yǎng)通才的教育理念。
基于學分的必要性和靈活性,針對學分的競爭就非常激烈,且五花八門,學分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那么學分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我們不妨結合各方面因素,全面地認識一下學分的重要性:
1.學分即時間。
由于學分制度關系,美國大學的修業(yè)期是沒有一定規(guī)限,學生可以在三四年間考取得學位資格,也可于十年內完成其大學課程。那么,三四年,和十年,這個差距是不是大的有點恐怖呢?而時間的寶貴性,想必也不用多說了吧。
2.學分即金錢。
這一點是和上一點密切相關的。按理來說,美國大學本科學士學位四年,但由學分制帶來的彈性,讓你可以提早畢業(yè)。試想,如果節(jié)省出來一年,那么,一年的學雜費,生活費,住宿費,交通費……這筆賬是不是不難算清楚呢?又試想,如果遲遲拿不到學分,出現(xiàn)了上文中十年的情況,又是怎樣一種情景呢?
3.學分即“頭銜”。
學校對學生沒有嚴格的年級與班級劃分,一般按照所修學分數(shù)決定所屬年級。24學分為一年級,25~55學分為二年級,56~89學分為三年級,90學分或以上為四年級。如果提前拿到了一部分學分,那么即使你剛剛入學,也會因學分多而被冠以“大二生”的頭銜。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提前進入專業(yè)選擇階段,也可以為將來的實習爭取更多的時間。
4.學分即“階級”。
當你擁有更多學分,達到更高級別的時候,在選課的時候,你的優(yōu)先級別也就越高。這樣,就可以更加順利地選到得心應手的課程,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在學分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深知學分重要性的一些學生很聰明地選擇了其他形式來在提前獲得學分,眾所周知的比如AP;而大多不知道的是另一種,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學分的方式——國內的國際暑期學校。 由于美國大學普遍實行的都是學分制,而我國有不少大學也是實行學分制的,因此很多中國學生是可以拿著中國修的學分轉學去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