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每個人都對一些國家有刻板印象,比如一提到美國就想到自由,一提到法國就想到浪漫,一提到英國就想到土豆。到底這些國家怎么樣,只有去過的人才能說得更清楚。
一起來看看海歸們是如何評價自己曾留學過的國家的?
美國
80%的農(nóng)村+20%的城市!
大部分地方硬件設施都有些令人驚訝的“落后”,比如很多地方電線桿都還是架在地上的,比如紐約的地鐵已經(jīng)100多年了并沒有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翻新什么的,比如很多紅綠燈都是直接掛在一根線上,經(jīng)常風一吹就各種搖搖晃晃。感覺他們的態(tài)度就是,只要還能用就不需要進行大的更新。但在有些事情絕不含糊,比如人行道都會用金屬包裹以防車輛撞壞,比如任何公共場所和公用設施都周全的考慮到殘障人士的需要。“輪子上的國家”,絕對沒錯。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有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式,就是只要目的地稍微有點距離,就必須開車。不會考慮走路。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廣大農(nóng)村居民身上(=_=)。但是只開車不走路的話怎么保持健康呢?于是他們會擠出時間來專門去健身房跑步或者在自家門口小路上繞圈跑跑。
除了極少數(shù)奢侈品品牌,在這個國家?guī)缀跛械纳碳叶荚谝荒晁募静煌5刈冎ㄗ訉⑸唐反蛘圬溬u給別人。對于愛購物的人來說,這里的東西不說價錢便宜,光是他們這種求著你買的態(tài)度就已經(jīng)夠讓人感動的了。更何況大部分商品在一定的期限內(nèi)是可以無條件退貨的。比如你在超市買了條毛毯,回家放了一個月覺得花色不好看或者其他坑爹理由,直接拿回商店說要退貨,幾天后超市就會把款子打到你的銀行卡上來。對普通美國人來說,一件衣服在$10-$4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他們絕對不會去花800塊錢買一條Levi's的牛仔褲——就像國內(nèi)很多人那樣。人們大都時時警惕著自己的權(quán)利有無被侵害,一旦有,甚至開始有苗頭,他們就會義憤填膺的提出要求,直到被滿足。
比如去年還是啥時候,長島附近海面上要建一排風力發(fā)電機,距離海岸大概是肉眼可以大致看到遠處有一排白色的物體的樣子。這件事遭到了當?shù)鼐用竦膹娏铱棺h,因為“太難看啦!我們在海邊曬太陽浴的時候可不希望看到這么一排鬼東西!破壞心情!” 結(jié)果,它們馬上就被拆了,移到了海下。T_T21歲以下是禁酒的,很多年輕人對酒精的崇拜因此無比高漲。大學里星期四晚上是飲酒高峰期。也許是因為這個,很多學校星期五都盡量安排最少的課?大學學術(shù)氛圍相當不錯的,尤其是期末考的那段時間。平時嘛,大家也會集起來到誰的宿舍或者apartment一起討論,但是大部分時候,這種討論都是從晚上9點一直閑聊到12點甚至更晚,然后在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的情況下匆匆討論幾句。
在期末,論文或者Project到期的時候,這種討論就會異常嚴肅起來,大部分時間都講學習上的事兒。其實是想說,大學里光從對論文的格式和參考文獻的嚴厲規(guī)定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學術(shù)系統(tǒng)的嚴謹,和對版權(quán)的尊重。說到版權(quán),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在大學里真正有錢的人不是用著新款iPad或者最好的智能手機的人,而是每個學期開學都抱著新教材的人。”我想想還有什么值得說的。。。浪費電。大廳,走道,學校,很多公共場所,整晚都不關(guān)燈的。甚至有次去下曼哈頓城的一個公園,看到那邊的路燈大中午的還全亮著。食物。挺糟糕的(不過據(jù)說比大英帝國還是好很多),基本上普通群眾的日常食譜都是外國輸入,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中國菜。走到大街上揪50個人問,肯定有60幾個人都說自己喜歡中國食物。除了感恩節(jié)大餐中幾個奇特的菜,其他時候還真的很難見識到美國本地食物??觳筒凰惆?
還有特別喜歡喝冰飲。從早餐到宵夜,從白水到各種奇怪口味的運動飲料,1/3杯冰是少不了的??床≠F。只要莫生病,在美國基本上可以保證生活愉快。做事慢。銀行辦張卡,只要你愿意,阿姨可以跟你閑聊三個鐘頭還什么事沒干,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預約。否則等了一下午,可能只辦了一兩個人的事情就下班了。剛開始很不習慣,但是呆了幾年以后,感覺自己性子也沒那么急了,還挺好。
交通好(曼哈頓那種地方除外)。雖然車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很遵守交通規(guī)則,很少有亂插隊現(xiàn)象。畢竟在人們心中,STOP這個標志是有法律效應的。有紅綠燈的地方,交通不會很擁堵。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就更不會經(jīng)常擁堵了。因為每個路口都必須停下,然后有個這樣的規(guī)則:四個路口的人用眼神交流,先來的車先走,第一部走的時候不影響它的路線的其他路口的車也可以走,然后再輪到另外的路口上的第一部車。所有后面排隊的車都往前挪一步(每次只走一輛)。這樣下來,比沒有秩序的亂走快多了。而且如果有行人的話,必須讓行人先過馬路。校車旁邊也有STOP標志。停車的時候打出來,后面的車是要停下的。跟路標的作用一樣。好像很少有地下停車場。城市外圍的停車場一般就在地上,城市中心一般都是立體停車場。
日本
下飛機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凈整潔,然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東西都特別的小。以前在阿拉蕾里面看到的那種小警車以為是漫畫夸張,到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滿大街都是這樣的娃娃車一樣的小車。街道也是窄得不行,樓與樓之間距離很近。后來每天中午看到同研究室的日本同學從家里帶便當在學校吃,那個便當盒就和我小時候的那個鉛筆盒形狀大小差不多,每天都能吃個半個小時,吃完以后還一副很滿足的樣子,讓我總是覺得我們兩個不是來自一個星球的。我這個人總是趁超市每天結(jié)束營業(yè)前去買兩個半價的便當,因為我覺得他們超市里的便當我要吃兩個才吃得飽。
然后就是友好禮貌了。學校里的同學教授之間就不說了,有一次在外面丟了錢包,有人撿到了順著里面學生證上的地址硬是驅(qū)車二十公里給送到了學校,然后名字都沒有留一個就走了。 我還有一次在日本騎車長途旅行,在一個山里發(fā)現(xiàn)有人在賣橘子和饅頭,就想上去買點吃,結(jié)果看攤的老太太就跟我聊起來了,了解我從中國來日本讀書以后,就驚呼道,你是從中國騎車過來的啊?我說沒有沒有,中國那邊來日本只能游泳不能騎車,我也游不了那么遠,是坐飛機來的。然后老太太說著無所謂都一樣,不由分說非要把橘子和饅頭送給我。
還有一次還有五十公里就到廣島了,我在一個叫大竹的地方的休息站停下來休息抽煙,旁邊有一個抱著頭巾的卡車司機,估計是半天沒有跟人說話了,于是和我搭訕起來,聊了幾句還挺投緣,這哥們說正好順路就非要帶我一程進廣島,我說別介啊,我就是想騎單車呢!但是他說他是自衛(wèi)隊的預備役,特別想和我聊,就一下把我的單車扔到了他巨大卡車的后面,拉我上車了。一路上說起他現(xiàn)在在自衛(wèi)隊預備役的事情,一路上不停給我道歉,說幾十年前那場戰(zhàn)爭如何如何對不起我們。說起來在日本兩年這是唯一一次和日本人聊起那場戰(zhàn)爭,好像日本人都在有意回避這個話題。 跟當時的女朋友倒是聊過,結(jié)果兩個人吵得一塌糊涂。后來我去靖國神社看了看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片小電影,坐在旁邊的幾個老太太活生生的看哭了,看到神風特攻隊的時候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里面的邏輯就和我當時的女友一樣,不過兩年里除了她真是沒有別的日本人愿意跟我說起這個事情。最深的印象就這些了,聽學長教授說了不少日本公司等級森嚴的年功序列制,覺得完全不適合我,于是畢業(yè)找了個沒有在日本的工作,所以從來也沒有在日本工作過。
法國
法語上手真尼瑪難啊,要記得東西太多,想死。過了一年之后就好了,和日語完全相反,上手容易精通難。
說法國人不愛說英語,的確,但似乎不是出于驕傲,法國人自己的解釋是,英語太難了,好難說啊,發(fā)音真古怪,學不會,主要是有點年紀的這么覺得。
法國人實在太愛說話了,一頓飯吃了4個小時,絕大部分時間是在不停的說,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吐槽,尤其是吐槽本國,例如你知道法國為啥把平等,自由,博愛寫在國徽上么,因為法國根本沒這三樣東西;法國女性的優(yōu)雅是外國人發(fā)明的傳說,其實她們都是老虎,等等。
布列塔尼和盧瓦爾的風光太美了,尤其是坐著車在鄉(xiāng)間,一個又一個翠綠的丘陵緩緩伸展開,白云投下的影子里,有小小的石頭房子和巨大的橡樹。不過法國人還是吐槽,說你要是在夏季之外的時間來這里,會很想死,除了雨水和大風沒別的。
法國的食材和烹調(diào),是最歐洲國家里最接近中國的,超市里見過豬腰子,牛舌,棒骨,乳鴿,雞爪,大腸等等,在歐洲其他國家看來匪夷所思的東西,不過小地方的中餐館實在是難吃到死,大多數(shù)是柬埔寨,越南和印尼人開的,還貴。巴黎正宗館子不少,不過更貴。
在小城市里(好吧其實是法國是第五大城市),車讓人,在巴黎和戛納,車就沖著你直接上來了,千萬不能犯傻,以為他們會讓你。
比利時
比利時,讀書一年,工作兩年多。
準確的說,我在的地方是佛蘭德斯,因為比利時更像兩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國家,除了南北朝鮮,估計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的媒體一天到晚拼命擠兌另一半國土上的同胞了。這個國家前不久創(chuàng)下了一年半沒有中央政府的記錄,然后一半國土(佛蘭德斯)上只有一半的一半國民希望和另一半國土(瓦隆,法語區(qū))繼續(xù)湊合著過日子,剩下一半的一半有希望獨立出去自立山頭的,也有想和荷蘭統(tǒng)一的。整個社會對語言極度敏感,雖然這個國家有三個官方語言(荷蘭語,法語,德語),但是荷語和法語的關(guān)系堪比水火,在說荷語的佛蘭德斯,可以大膽的說英語,因為販夫走卒都或多或少會一些,但是如果說法語則可能被白眼。雖然碰到過個別無厘頭的,我對該地居民總體印象不錯,都還算樸實。
說幾件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坐公車,車上有兩個中國學生說話聲音大了點,旁邊有個當?shù)厝讼映常透麄兒懿豢蜌獾恼f這里是比利時,不是中國,你們不要那么大聲;另外一個當?shù)厝丝床幌氯?,插了進來,說比利時是自由的地方,你們想怎么講話就怎么講話。結(jié)果這兩人自己吵起來了,還都用英語,生怕我們聽不懂一樣。去市政廳辦一個證明,接待的是位老太太,打印材料的時候她就開始對我噓寒問暖,說馬上天要冷了,你要多穿些衣服,注意不要感冒啊。最不愉快的一段經(jīng)歷,是05年歐洲各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中國工業(yè)間諜,有一個住布魯塞爾的法國人甚至宣稱我所在城市80%的中國學生都被間諜組織控制,當?shù)孛襟w頓時來勁了,甚至發(fā)生過記者在馬路上直接攔住中國學生問你是間諜嗎這么二B的事情,我當時氣不過寫信給該國平權(quán)委員會投訴,收到回應說會認真調(diào)查嚴肅處理。跟我關(guān)系不錯的同事就讓我別往心里去,大家平時過日子很悶,來個間諜事件就乘機集體開心一下,沒準還會覺得哎呀中國這么牛逼的國家還會往我們這旮旯派間諜好光榮。
澳大利亞
幸福感很強的國家,有著全世界最好的氣候和環(huán)境。無論是干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收入都不錯,生活節(jié)奏慢。我有一份工作,早晨8點到公司,10點就做完了一天的工作,然后剩下時間就做自己的事和溜達,其他老外同事則一直要做到下班,還說活緊張之類。當時就感覺應該是退休再過來比較合適,但后來回國以后,感覺國內(nèi)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工作。
可以說的東西很多,所以只是說個大概印象。澳大利亞人大部分人都生活的很快樂,特別窮特別富的人都少,福利很好,子女受教育等等都不擔心。國內(nèi)則是有一種弱肉強食的感覺,貧富差距大,社會少數(shù)人有錢有特權(quán),大多數(shù)人為房子子女教育等等擔心,所以就需要不斷努力往上爬。
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所以各個國籍的人都很常見。它主要說的是英語和法語兩種,所以你會在任何東西的包裝上看到英語和法語,說法語的主要在一片固定的法語區(qū),魁北克。加拿大有代表性的幾樣東西是楓樹,楓糖漿,冰酒,西洋參,冰球。前一樣都是作為游客想要買的紀念品,除了飛機出場,加拿大平時的生活中不是那么常見, 除外,人家還是很喜歡在各種地方印 代表這是加拿大的。加拿大人酷愛冰球,倒不是人人都愛,但基本上你和一個加拿大人聊起冰球你們都可以聊15mins以上。還有相應而生的Blue Jay,人家的球隊。
因為地域的關(guān)系,加拿大和美國是十分接近的,我只的是消費的產(chǎn)品,生活習慣之類的。但在經(jīng)濟上加拿大確實比不上美國,美國的大多數(shù)東西都比加拿大便宜,而且加拿大的稅是十分的高的,一般是不是13%,所以周末的時候加拿大人開車去美國買東西也是常有的事。到美國加拿大人不是不用簽證而是他們一簽就十年所以出入境不成問題。但加拿大也有便宜的東西,比如Tommy,CK(衣服品牌),比如奶粉。我覺得加拿大最讓我感慨的是環(huán)境。上周上課的時候,prof拿中國的霧霾開玩笑說,如果你在加拿大你每天出門要關(guān)注的是今天的UV,紫外線指數(shù),注意一下防曬。在中國你卻要擔心今天的污染指數(shù),注意一體定要戴口罩。 他說的不免過于夸張,但確是有一定的事實。我自己和身邊的人對此也確實有體會,上次回國的時候,回國一個禮拜就開始咳嗽一直不好,但一回到加拿大他自己就好了。我記得之前非誠勿擾又做過加拿大的專場,孟非提及了他們制作組的一個攝像,他有鼻炎很多年了,但在加拿大的那段拍攝時間里卻從沒有發(fā)作過。
德國
我覺得有時候?qū)σ粋€地方的評價,要等離開了之后才更加全面。我在德國和加拿大兩個地方留過學,加拿大作為美國的小跟班兒也能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北美大家庭,所以我可以給這兩個地方做個簡單的比較。
首先是政治:雖然同是民主政治,但是德國的政治制度和北美政治制度千差萬別。在德國的時候我覺得民主各種好,在北美(尤其是美國)的時候我覺得民主各種操蛋。這個話題水太深,我不愛談政治,有興趣的可私聊。其次是高等教育:德國大學比北美便宜的多,德國大學的畢業(yè)難度比北美要高得多(以前聽有人說什么北美是“寬進嚴出”的我是能呵呵一笑)。但是北美高校的培養(yǎng)模式比德國更為全面,簡單說來就是在德國讀書時課程選擇上比較專注于專業(yè)領(lǐng)域,畢業(yè)后就讀更高一級的學位時(比方說本科畢業(yè)讀碩士)對專業(yè)相關(guān)性要求很高。而北美高校在這方面靈活得多,課程選擇范圍更廣,轉(zhuǎn)專業(yè)的情況也更普遍同時也更容易。
留學生:同為留學生,在我的經(jīng)歷之中留德的學生和留加的學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因為德國不收學費自然吸引了很多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的中國學生前往,德國的留學生中大部分都辛苦地打工。買房買車?這好像是從來沒有人考慮過的問題。而在加拿大,很多留學生都來自富裕家庭,開豪車的買豪宅的比比皆是。這種差距也導致兩地留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態(tài)有巨大的差距,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經(jīng)濟差距擺在那里。
身為中國人:在德國,中國人毫無疑問還是少數(shù)派,融入本地文化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在加拿大,很多大城市都被華人占滿了,像溫哥華這樣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有中文服務,中國人差不多就是主流社會群體了。
本地人性格:德國人向來不是以熱情著稱,他們把自己關(guān)在自己的世界里,你不主動搭理他他也很少主動搭理你(芬蘭人比德國人還要自閉)。北美人民則熱情的多,走到哪里都不停地說話。而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加拿大人要有禮貌的多。加拿大人太有禮貌了,不管是否必要嘴上總是掛著”對不起“”謝謝“,有時讓人反而覺得有疏遠感。但是在另外一個層面,我覺得德國人的人文情懷有時比北美人要豐富,北美是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人們的成功意識以及對金錢和地位的向往還是比較強烈,這一點上德國人好像更浪漫主義一些,并不那么功利。我覺得一方面在于德國社會的福利要好于北美(當然和北歐不能比),另一方面在于身處歐洲比身處歷史尚短的北美所能接觸到的世界要廣闊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