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這樣一篇熱帖:出國留學澳洲的人,畢業(yè)后回國還是留下?不回的理由有哪些?關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下面小編帶大家看一下澳洲網友的想法,真實而生動。
@Nulli Cedo:
出國11年,定居澳大利亞,居住過英國,瑞士,德國,來說一下我的感受。
1、國內醫(yī)生的待遇,保障,訓練,得到的尊重,國外在起跑線上領先兩百多年了。
2、工作氛圍:國內工作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很多人都會拿雞毛當令箭,有一點點權利就要耍威風。西方團隊工作的核心就是being helpful + can do attitude。
3、職業(yè)環(huán)境和風氣:我做醫(yī)生一年多,從來沒有對病人說過一個NO,他們要的東西我盡力,一個外國肺栓塞病人好了要坐飛機,我寫了一個小時的復雜出院記錄,寫了一封信給她的GP,一封信給航空公司告訴他們要注意什么,一封信給她的保險公司報銷,一共用了接近三個小時,晚下班兩個小時。
這種情況在所有澳洲和英國的醫(yī)生中都是很常見的文化,We in medicine go an extra mile。在中國被踢皮球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冒犯國內同仁的意思,也理解你們沒有時間。
4、全球視野:幾乎所有醫(yī)學生在醫(yī)學院時期都會(即使是為了簡歷)去做義工、志愿者,獻血,出國選修,在成為醫(yī)生以后去發(fā)展中國家援助,或是為發(fā)展中國家研究援助方法,公共衛(wèi)生方案,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參與政策改革,你簡歷上沒有一點公共衛(wèi)生的東西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據我所知中國連“中國醫(yī)學生協(xié)會”都沒有。
生活
1、國內沒有youtube, google, Facebook,獲取知識和交流的途徑太少,封鎖太大了。
2、國內很多時候都會遇到秀才遇到兵的情況,講理的人反而吃虧,亂開車、亂插隊、去政府銀行辦點事情給臉色看,分分鐘讓你高血壓。澳洲現(xiàn)在大多事情都可以網上辦,交通風氣良好。
3、國內人際關系復雜,向錢看,向利益看。國外人際關系簡單,雖然朋友少,但是處得來的都是很好的朋友。
4、社會風氣,在國內有多次好心主動幫別人被騙的經歷,人心就是這么一點點被消磨的。
5、精神風貌,每次回國就是吃喝玩樂,混吃等死,不去健身房,也不去跑步,吃的不健康,也不注意生活習慣。在國外再忙也會去健身房,偶爾跑個長跑,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比同齡人健康,向上,很開心
6、社會公平,居住的墨爾本很多年被評為世界最宜居城市,這總是在周六和朋友一起去吃早午餐的時候體會到,Brunch是墨爾本的文化之一,你可以很輕松的周六早上10點起床。
在天氣很好很溫暖的一天和家人,朋友,同事一起去墨爾本最好的Brunch店去吃早午餐,一頓飯加上一杯咖啡20多澳幣——是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一個小時就可以賺回來的錢。
這個幸福體現(xiàn)在,不管你在哪個社會階層,是掃大街還是總理,都可以一起坐在同一家早餐店里,有尊嚴的吃上一頓精美的早餐。
7、 咖啡,不是為了裝逼,而是我這個職業(yè)必備的,國內的咖啡太貴了,星巴克隨便一杯30人民幣,每天兩三杯真心喝不起,又不想喝速溶的,買了Nespresso咖啡機,膠囊要5塊多人民幣一個(同樣的英國和澳洲只要一半價格)。
8、食品安全
9、旅行自由
家庭
做醫(yī)生國內生活和職業(yè)平衡太差,照顧不到家庭,父親是國內外科醫(yī)生,小時候總是大半夜去急診手術,不但他很辛苦,母親也很辛苦,一年幾乎沒有休假。澳洲醫(yī)生一般一年4到6周年假,想去看看世界還是有機會的。
@肉多多:
本人澳洲留學兩年工作四年,我選擇留在這里的主要原因為制度上對員工的保護比國內好太多(非政治偏向,純屬個人經驗)。
由于澳洲的福利與勞工制度,公司與雇員的關系基本平等。如果公司違反法律,員工可以向fair trading 申訴。根據本人經驗基本可以100%追回正當利益。
下面由我親身經歷的兩個事例來證明政府制度上的對一般員工的利益的保護。
1、剛在澳洲開始工作的時候做過一段時間的低薪實習(碼農),然而在實習結束后所在公司利用各種理由克扣正當工資(基本上想把留學生當廉價勞工使)。
由于當時還沒有PR,我忍了大概半年,半年后pr下來,辭職向fair trading 投訴 。
全部薪金100%返回(包括養(yǎng)老金)并且公司被處以高額罰金(大概為我當時年薪的六倍)。
整個過程下來4個星期(澳洲大部分政府部門動作緩慢,這件事處理速度之快在之后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再也沒有l(wèi)ol)。
國內類似事例不在少數,追回來的屈指可數。在這里基本不可能追不回來(就算公司破產照樣工資發(fā)全套,下面有講)。
2、另一份full time permanent工作在一間中等規(guī)模公司,因為投資人之間意見不合決定拆伙。公司被拆分兩間(當時主要投資人與次要投資人達成口頭協(xié)定,承擔公司所有債務就同意拆分)。
拆分后主投資人反悔(想多賺點錢),結果次投資人沒有足夠現(xiàn)金購買股權(加上承擔了之前兩家公司的所有債務),拆分后的公司破產。
澳洲政府保證所有員工拿回所有 leave levy + notice levy (大約為三個月工資 --- 申請后必定拿得到,審核周期大約4各月左右)。 倒閉后1個月內又找到份工作等于白拿兩個月工資(這個錢得扣稅)。
這里工作基本正常的公司,每年年假有20天(病事假9天,產假可以放半年到一年),基本不加班(如果加班可以選擇拿錢或者放假補回來)。(碼農國內不加班的有多少……)
我就不吐槽國內的勞動法對個人的保護了,公司倒閉能保證員工100%還款這點, 估計國內十年以內也辦不到……(本人對國內這方面不是很了解,歡迎打臉)
@匿名用戶:
總之,現(xiàn)在國內對人才的態(tài)度仍然是“既要馬跑的快,跑的遠,又不讓馬吃草”,還是用“吃的是草,擠得是奶”來要求人才。就是要求人才單方面對你輸出,榨取人才的手藝與腦力。
不僅僅是體制內,體制外的企業(yè)等等也存在著類似弊病。展板上還在宣傳科學家的家里寒酸,沙發(fā)多處塌陷,沒有電器還臥病在床,這不是品德宣傳,這是在讓人才望而卻步。
如此環(huán)境下,面對國外機構開出的相對的高薪高福利的工作,你覺得這些受過良好高等教育,見識過世面的高級人才會怎樣選擇?
答案不言自明。(僅限于真正的人才,出國混日子的在國外也找不到好工作)
網上新聞說某某高校教授,上課騎自行車穿布鞋艱苦樸素,然后一群網友在下面留言“這才是真正的教授真正的知識分子”。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面對了。我敬仰那些不為物質所禁錮的大師,但是我不希望國家和國民是這樣看待人材的。
節(jié)儉是美德,不是規(guī)定,清貧更不應歸為美德。
我希望兢兢業(yè)業(yè)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們能夠家庭美滿,名利雙收,受人敬仰,而不是默默無聞,清貧艱苦。只希望現(xiàn)狀與人們的觀念能夠轉變,祝祖國越來越好。
@平安喜樂
出國留學前我也是一門心思打算回國的,出國后再和國內對比才變得不想回國,也有同學是更加堅定了回國的信心,每個人各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心態(tài),不能一概而論。
題主可以抱著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出國,體驗了再做決定才不會后悔。
金錢方面的對比就不說了,大家說了很多,不過如果真的在國外不開心,金錢并不能左右一個人的決定,畢竟人賺錢就是為了讓自己活得舒適開心的,最多只是延遲回國的時間而已。
主要在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信任方面我舉幾個例子:
兩年前我去九寨溝旅游,已經避開了黃金周但是剛好大家都想著要避開黃金周,所以反而趕上很多人的一天。
在排隊等景區(qū)內的旅游車的地方已經放了蛇形柵欄,不過前面的人是直接走到蛇形柵欄外面形成了一個扇形等著旅游車過來。
我剛好排在柵欄出口,旁邊一個帶小孩的家長剛好把他三、四歲的孩子放在了我前面。車門一開后面的人就開始往前擠,而前面的人尤其是五大三粗的小伙子故意揮舞著胳膊肘。
后面的人一推我就快要踩到那個孩子了,于是我用全力拉著欄桿,大聲喊后面的人不要擠,前面有小孩子,然后叫那個家長趕快把孩子抱起來。
期間我被后面的人推得夠嗆,前面和旁邊的人也幾次差點打到我,那個家長抱起孩子,連看都沒看我一眼,就趁著我把后面的人堵住自己上車了。
而上到車上有些人從后面擠過來坐下一個人把一排的位置都要占住,我也不想多說了……
我沒有很多機會回國,回國一般也很少接觸陌生人,這兩次是我近幾年僅有的主動去幫助陌生人的經歷,不是我專門挑出來黑中國的。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況,得到的是相同的冷漠。而在澳洲社會這就是鮮有發(fā)生的,大部分人都是不冷漠的,樂于助人的。所以我更愿意生活在這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