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時,兒子小州7歲。后來她又生了女兒凱莉、兒子三豬?,F(xiàn)在,他們一家住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仨孩子分別上高中、小學和幼兒園。
蔡真妮大學念的是師范,在國內(nèi)當過老師,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國生活后,異質(zhì)文化的沖擊,使她的育兒方法不得不改變,先前習以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擰了過來。
經(jīng)歷過用國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領悟到了中美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1、咱們拿孩子當“物”,他們把孩子當“人”
出于職業(yè)習慣和當媽的責任,來到國外,蔡真妮特別留心人家是怎么管教孩子的,通過點滴生活小事,細細地品味觀察著。
“老外當父母的,特別尊重孩子,跟小孩說話,父母都要蹲下來,平視孩子。他們把孩子看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從小就讓孩子自主,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里做客,主人拿東西給小孩吃。這時,一般中國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媽發(fā)話才敢動手。老外的父母絕對不表態(tài),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決定好了。
“看他們給小嬰兒換尿布,媽媽嘴里會嘮嘮叨叨的:寶貝,我要給你換尿布了,可能你會有些涼呵,沒關系,馬上就好。咱們會覺得,小嬰孩能聽懂啥呀!可人家從孩子很小時起,無論對孩子做什么事,會告訴孩子為什么這樣做,父母總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在美國這些年,蔡真妮說她沒見過一個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著喂飯的,都是自己吃。幾個月能抱住奶瓶時,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歲左右,大人給系個大飯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盤小碗,坐在小孩吃飯的特制椅上,用手抓著吃,抹得到處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國內(nèi),老二從小是姥姥帶的,吃飯那叫費勁兒,都是追著喂的。等到三豬時,我自己帶得可輕松了。說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豬現(xiàn)在3歲半,餓了,能自己烤面包、抹果醬吃,拉開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凱莉9歲,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學去。老大更不用說,從高中開始我就沒給他做過早飯,而且到了周末,他還會為全家人做頓早餐呢。老外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們,只要孩子學習好,生活上的事老媽全包了。”
有了三豬后,蔡真妮參加了當?shù)氐?ldquo;媽媽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guī)Ш⒆拥哪赣H,每周活動一次。大家聚在一塊,分享育兒心得,帶著孩子一起玩。跟這些美國媽媽比,蔡真妮感覺美國媽媽對孩子更放手。
“咱們見孩子摔了,會趕緊扶起來,她們不。兩歲小孩摔趴了,媽媽頂多看一眼,該干嘛干嘛。像我女兒小時候跌倒,姥姥不僅要去扶,還要哄著,什么東西磕絆的,還得打那東西幾下。這樣其實會讓孩子有一種心理,不管出了什么錯,都怨別人,是別人的責任。老外不這樣,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責任。摔痛了吧,下回該知道注意了。”
2、任何一種懲罰,都會給孩子心里留下陰影
天底下,哪有小孩子不犯錯的。犯了錯咋辦?打呀!“咱小時候,不就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不打不成器。”沒出國時,蔡真妮認為打屁股,是管教孩子正確合理且立竿見影的辦法。
“這邊,別說老師打?qū)W生,我們在家里,都不敢打。”
千萬不能打!于是,蔡真妮試著用美國方式懲罰犯了錯的孩子,這個辦法叫“time out”。“這個詞,用中文很難直接翻譯,有人譯成‘隔離反省’,讓犯錯的小孩單獨待在某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是教室的某個角落,或者家里單獨的房間,只要與其他人隔離,不參與眾人活動就行。反省時間的長短,一般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而定。老外使這招兒特管用。”但蔡真妮用得不順手,在博客里,她細述了自己使“time out”時的“痛苦”。
三豬因為特別調(diào)皮,在他3歲時,蔡真妮不得已就使了這一招,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第一次出招前,蔡真妮先解釋了無數(shù)遍什么是“time out”,但三豬依舊我行我素。開始執(zhí)行了,他也只是瞪著小眼睛冷靜地看著媽媽。蔡真妮把他關進主臥室,又在外頭聽了,沒哭也沒鬧,看來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她回廚房做飯。炒好一個菜后,蔡真妮又返身回去查看,一開門,看到的景象,讓她的血壓一下子躥升上來。
“三豬坐在地上,身上、臉上、手上,到處抹著黑乎乎的巧克力,嘴里還大嚼著??次疫M來,沖我笑著,一絲褐色的口水順著嘴角流下來。因為他嗜吃巧克力,我把家里的巧克力都藏在了臥室。這下可好了,趁沒人,他翻出來大吃特吃。這哪里是在受懲罰,分明是開洋葷呀!”
第二次,蔡真妮狠狠心,把三豬關進廁所。剛一轉(zhuǎn)身,就聽見里邊“嘩——”的沖水聲,過一會兒,又是“嘩嘩嘩”的水聲。這小子在廁所里玩起水了。蔡真妮打開門,三豬嬉皮笑臉地,好快活的樣兒,“time out”無效。
第三次終于出效果了。這回犯錯后,蔡真妮把三豬放進封閉陽臺。陽臺有落地門和屋里連著,他在外面可以看到屋內(nèi)人在干什么。“我和他的哥哥姐姐,在屋里又說又笑地吃東西,他趴在門上看著,兩只小手使勁拍門上的玻璃,嘴里喊著:讓我進去,讓我進去!看我們都不理他,小嘴慢慢地癟起來,眼淚在眼圈里打轉(zhuǎn)。小州看不下去,說:媽媽,讓他進來吧!我說再等等,這才一分鐘呢。”又過了兩分鐘,小臉憋得通紅的三豬才被放進來,他撲到媽媽身上抽噎不已,蔡真妮就此諄諄教育了一番,希望這次能夠生效。
效果是顯著的。后來,只要三豬一調(diào)皮,當媽的指指陽臺,說一句“Time out”,他馬上就老實了。但也落下了后遺癥,三豬從此不單獨到陽臺,也不和媽媽一起去,看到蔡真妮一個人進了陽臺,他一定要過去把門關上。
“這讓我反思:任何一種懲罰,都會給孩子心里留下陰影,還是要少用,不得不用時,也要點到為止。”
“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講父母對孩子干什么,叫孩子干什么,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讀高中、上大學了,當?shù)鶍尩倪€不撒手,事事操心,樣樣干涉,代替孩子作選擇,這實際上是讓孩子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國父母最喜歡跟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實根本不是那回兒事。”
在美國,蔡真妮親眼看見不少華人家庭,因為教育觀念上的矛盾引發(fā)家庭大戰(zhàn)。一方面,華人父母用傳統(tǒng)觀念和手段對待孩子,比如獨斷專行,過度關心、管教、干涉等等;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受到的是美式教育,強調(diào)個人獨立意志的實現(xiàn)和自由。所以,雙方免不了會強烈地沖突、碰撞。
也許,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父母們,都要習慣一件事: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別對孩子為所欲為,別緊緊抓牢孩子不撒手。給他們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給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