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考上修士之后,同學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修學分的問題。修士一年級開學之前學校會建議去聽一個新生guidance(ガイダンス)的課,對整個修士期間的學習做一個整體把握。開學那幾天,在學校教務領新生材料時,其中也會拿到修學分的指導手冊。建議仔細聽講、閱讀手冊,并且在研究課的官網(wǎng)上查一查大學院履修モデル,以便對修學分的規(guī)定和方式有個概念。
學校學分
日本的大學院絕大多數(shù)對修士的要求是修滿30學分,也就是至少15門課。一般會有一個網(wǎng)上履修系統(tǒng),用入學時學校給的賬號和密碼登錄,自行選擇課程。這個選課的時間在每學期開學的半個月,也就是每年的4月和10月的上中旬。選課時既沒有學校預先安排,也沒有同學的選課表可以參考,一切要靠自己去把握。通讀本研究科的學分要求,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和興趣所在,來進行選課。
關于學校對修學分的要求,一般來講,對于(1)講座的專業(yè)課、(2)其他講座或其他研究科的課程,以及(3)一些特定課程,都會有一個最低的學分限制,比如(1)要求8分,(2)要求4分,(3)要求4分的話,那么我們要注意完成它的要求,同時在30分里面,還余下14分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建議同學們從第一次網(wǎng)上選課前,就做一個表格,對每學期修的課程做一個規(guī)劃,以保證完成總共30學分的要求,以及各類課的最低學分要求。而且,一般建議在修士的第一年完成13門課以上,以便第二年專心寫修士論文。
修士論文
修士論文,就如同有些同學已經(jīng)知道的,是從報考修士時提交的“研究計劃書”開始成型的。我們套磁時所使用的計劃書在教授眼里基本是小打小鬧,來到日本讀“研究生”期間,要寫出一份精益求精的計劃書,來出愿修士考試。這篇計劃書顧名思義,是我們修士兩年的研究計劃,也即是修士論文的寫作計劃。
修士入學后,根據(jù)研究科的要求,我們可能要找兩個教授,把研究計劃書給他們看,讓他們簽字做副指導教授。第二年也會重復這個行動,而這兩位教授將在畢業(yè)答辯時,與我們的指導教授一起進行提問。修士的第一年一般用來學習相關科目、閱讀文獻,對計劃書進行一些修改和補充,為寫論文做準備。第二年全年都用來寫作修士論文。修士論文一般要求寫五、六萬字左右,如同之前的研究計劃書,要有明確的研究目的、充足的文獻研究,與計劃書不同的是我們執(zhí)行了研究計劃,也得出了最終結論。寫修士論文,一要大量地查找和閱讀文獻,二要堅持完成。雖然日本的修士畢業(yè)不像博士那么難,但不寫出合格的論文是一定不會準予畢業(yè)的。
論文答辯
修士論文的答辯,不是論文完成后一次口頭問答那么簡單。答辯的第一次預演,就是從修士考試中的面試環(huán)節(jié)開始的。老師們會對計劃書問一番問題,來看你思路的完成程度。而修士入學一年后,一般那還會有一次“修士論文構想發(fā)表”,第二年的中間會有“修士論文中間發(fā)表”,最后才是畢業(yè)前的最終答辯。這是一個步步推進的過程,既可以看出日本大學院和教授們經(jīng)營學問的嚴謹,也有助于我們論文思路的完善和整篇論文的推進和完成。